陳少敏
摘要:傳統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因此保護與傳承傳統工藝美術,是每個一個現代人的責任。大數據時代,信息數據技術的高度發展為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的機遇,這對于我國文化建設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傳統工藝美術沒落的原因以及大數據時代信息數據技術對其保護與傳承的意義,進而為大數據時代如何更好地保護與傳承傳統工藝美術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傳統工藝;傳統文化;大數據;文化保護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建設的速度不斷加快,經濟水平的提升使得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但在飛速發展的進程中,我國的文化事業卻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尤其在時代飛速變革的過程中,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正發生巨大變化,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越來越不受重視,失去了其以往的市場,我國的傳統工藝美術事業就是其中之一。這些融合了傳統民間手工藝技術和文化精髓的藝術產品,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受到了巨大沖擊,許多傳統工藝美術種類正逐漸消亡。在大數據時代,信息數據成為一種寶貴的資源,傳統工藝美術產品如何在大數據環境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借助大數據的諸多優勢進行創新性保護與發展,使其更好的傳承下去,成為我國文化事業建設中的重點任務。
一、傳統工藝美術沒落的原因
(一)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無法適應現代文化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伴隨著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發展而誕生的一種民間手工藝文化,其文化產品的創造依托于民間手工創作,文化形式以中國歷史文化元素或民間地方社會文化為主,如天津泥人張、蜀繡、德華陶瓷等都是傳統工藝美術的代表。由于這些傳統工藝美術產品以手工制作為主,體現的是傳統民間手工藝人的匠心,每一件產品都是濃縮民間文化的精品。但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城市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現代文化成為城市文化的主流,而傳統手工文化卻無法自覺地轉化為現代文化,無論是生產的現代化、文化內容的創新融合還是現代技術的應用,都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
(二)傳統手工藝的功能屬性發生變化
在傳統社會,傳統工藝美術不僅具備藝術裝飾的性質,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如一些陶瓷手工制品、刺繡等,都是以前人生活中經常用到的,這就帶給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發展極大的市場。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工業生產下創造出了許多更具實用性的、功能更加強大的產品,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而傳統工藝美術的功能屬性也就隨之發生變化,已經不再是生活的必須品,只剩下美化、裝飾以及娛樂的功能。再加上現代人審美價值的轉變,又進一步縮小了傳統工藝美術的生存空間。
(三)傳統工藝美術技藝傳承出現斷層
正如李硯祖先生所說,當前我國的許多傳統工藝美術行業正面臨著兩方面問題,一是傳統技藝的失傳,二是現有技藝面臨無人傳承狀態。整體而言,傳統工藝美術技藝存在著嚴重的傳承斷層。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糾其根本是由于一方面傳統的工藝美術產品都是以手工制作為主,無法進行批量生產,許多產品無法復制,這就導致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其所能創造的經濟利益十分有限,無法吸引更多的人投身于傳統工藝美術行業;另一方面傳統工藝美術的制造工作相對枯燥乏味,且時間投入成本較高,而現代年輕人追求個性化發展,基本都不愿意從事單調而又收入不高的工作,這就使學習傳統技藝的人數越來越少。
二、大數據時代下信息數據技術對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與傳承的意義
大數據時代,信息數據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信息數據技術也成為各行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不僅可以幫助行業完成信息數據的整合、分析與利用,更能為行業提供更多創新性發展的有效策略與技術手段。因此,信息數據技術對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傳承也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數據信息技術有助于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的收集、分類與存儲更加的便捷、高效。對傳統工藝美術而言,其制作的工藝流程、歷史文化元素信息、歷史傳承脈絡以及作品的三維模型數據等都可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收集與存儲,并根據不同工藝美術的種類與特點進行科學分類,從而使這些傳統文化能夠以電子的形式進行長期保存。
其次,數據信息技術有助于傳統工藝美術信息的共享與傳播。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技術已經高度發達,互聯網的開放性使得以數字形式存在的傳統工藝美術的信息能夠通過網絡進行共享,一方面可以實現行業內部信息的交流與溝通,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擴大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的傳播范圍,使更多人了解傳統技藝,了解傳統文化,進而使傳統工藝美術受到更多現代人的喜愛,使得市場空間的到提升。
最后,數據信息技術有助于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文化和生產技術的創新融合。大數據時代,信息的交流日益頻繁,各種信息數據在網絡上開放共享,各種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因此,借助大數據技術,傳統工藝美術行業可以對現代社會的各種文化進行吸收、借鑒與融合,從而使傳統工藝美術的內容得到豐富,表現形式更加多樣,以更好地符合現代人的文化需求。此外,依托數據信息技術能夠為傳統工藝美術開發出新的制造工藝流程與生產技術,從而幫助傳統工藝美術提升產出效率。
三、大數據時代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與傳承的建議
(一)建立數據化傳統工藝美術信息資料庫
大數據時代,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都離不開數據的支撐,因此,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傳承也應以大數據的思維探索更為有效的路徑。在當前大數據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并廣泛應用的形勢下,以大數據為基礎建立起內涵全面的信息數據庫已經成為各行業發展中的重要環節。就傳統工藝美術領域的數據資料庫的建設而言,不僅可以使傳統工藝美術相關信息數據的查詢和利用更加便利,還能夠使相關從業人員從大量數據信息中獲得新的靈感來源,從而實現對傳統工藝美術的再加工與再設計。為了使數據資料庫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在建設過程中,首先應以類別、區域特征、歷史信息以及風格等對傳統工藝美術信息內容進行分類,再以此為基礎,根據傳統工藝產品的特性以及技藝,從靜態與動態資料庫兩方面建立信息資料庫。[1]
靜態數據化資料庫的建立是指對傳統工藝美術的完整產品、完整工藝作品的信息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存儲。以往工藝美術靜態資料的記錄通常是以人工走訪調查,并以紙質或影像資料進行記錄。但在大數據時代,人們對傳統工藝美術的靜態資料記錄方式與傳播速度的要求更高,因此,以新技術手段建立起新型的數字化靜態資料數據庫,對于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藝術作品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對于傳統工藝美術靜態資料的獲取,則需要根據工藝產品種類選擇不同的新科技手段。例如,以二維平面圖像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刺繡、年畫、剪紙等,可以運用高像素數碼相機或高清電子掃描儀對這些作品的平面圖像數據進行提取并通過數據化技術轉換為二維圖形,然后再借助相關的圖形處理技術對其進行按屬性歸類并錄入數據庫;而對三維的工藝作品如泥人、雕刻、陶瓷等,則可以利用三維掃描儀或3D打印技術獲取其三維立體模型,然后再將數據化資料錄入數據庫。以數據形式存儲工藝美術品信息,能夠根據外觀、顏色、材質等對信息進行分類,從而為人們查找藝術品信息提供極大便利。[2]
動態數據化資料庫的建立是為了對傳統工藝美術作品的動態制作流程進行記錄與存儲。在大數據時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這使得我們利用先進科學技術對傳統工藝美術品的詳細制作流程、制作細節進行收集和再現成為可能。對于傳統工藝而言,手工制作的流程是傳統技藝的精髓,從這個層面講,能夠將工藝美術品的制作流程與細節進行全面數據化的保存與真實還原,就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傳統工藝美術的生命。新時代的傳承人可以借助這些高度準確的信息數據掌握最原始的制作方法,領會其中精髓,從而使各種技藝永久的流傳下去。
(二)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擴大傳統工藝美術的宣傳范圍
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傳承需要使其在新時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傳統工藝美術受限與傳統的宣傳手段、地域保護等情況,其受眾范圍十分狹窄,加之現代文化的日新月異,使得傳統工藝文化越來越少有人關注。在此情況下,傳統工藝美術必須借助大數據時代下的各種信息技術手段重新建立自身的宣傳渠道,打破區域界限,培養出更多的傳統工藝美術愛好者。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建立起網上工藝美術博物館,將全國范圍內或一定區域內的各種民間傳統工藝作品在網上進行全方位的展示,使更多人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到每種傳統工藝技藝的起源、歷史脈絡、文化內涵以及當前的發展狀況,從而吸引更多人投入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傳承以及建設事業中。另一方面,各種傳統工藝文化應該充分借助現代新媒體模式對自身進行宣傳,如通過建立起專門的傳統工藝文化展示微博、公眾號等來與廣大網民進行頻繁網絡互動,增進網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使得傳統工藝文化受到更多年輕人的喜愛。[3]
(三)以大數據技術豐富傳統工藝美術的文化內容
時代的發展帶來了文化的極大變革,許多傳統工藝美術的文化已經與當今時代文化脫節,無法滿足現代人的文化需求。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可以為豐富傳統工藝美術的文化內容提供巨大助力。一方面,大數據技術的信息處理與分析的能力,能夠為我們提供傳統工藝美術中的文化元素與現代社會文化的匹配度數據,讓我們掌握哪些傳統文化仍然受現代人的追捧;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可以讓我們尋找到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文化元素之間相互融合的切入點,從而將一些符合現代人文化需求的元素有機的融入傳統工藝美術作品中,從而實現傳統工藝美術的創新性發展,使得傳統文化受到更多人的認可。
四、結束語
保護和傳承傳統工藝文化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靈魂,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只有與時俱進,充分借助大數據時代下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和數據資源,才能使我們的傳統工藝美術得到創新性發展,為我國文化強國的建設提供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薛志雄.傳統工藝美術傳承與發展的歷史機遇和挑戰[J].美術教育研究,2019(03).
[2]林鍵.大數據時代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傳承[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0(06).
[3]林路行.互聯網時代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J].大舞臺,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