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環
摘要:《藝術概論》是一門以人對審美的認識、審美產生的情感和審美創造這一復雜的活動等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目的在于發現各個藝術門類的一般規律。文章論述藝術理論的研究方法從對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唯物主義這三種藝術理論及其哲學方法論的評析中產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則來解答藝術的基本問題。
關鍵詞:藝術理論;研究方法;哲學方法論
一、《藝術概論》的研究對象與主要內容
(一)研究對象
《藝術概論》是一門藝術理論,即論述藝術的基本理論。每一門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的研究對象,藝術理論以人對審美的認識、審美產生的情感和審美創造這一復雜的活動等為研究對象,為闡明藝術的本質、歸納總結藝術的門類和藝術的發展,及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及藝術作品的接受,藝術的門類有很多,藝術理論以發掘各個藝術門類最普遍、最一般的規律為主要目標。
(二)主要內容
藝術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是藝術的本質、藝術的門類、藝術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及性質、藝術作品的創作及創作方法、藝術接受與藝術欣賞等等。
藝術的本質包括藝術的社會本質、認識本質和審美本質三個層面,它們彼此聯絡又相互滲透,藝術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與作為“中間環節”的政治、經濟、道德、宗教等都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通過“中間環節”聯系經濟基礎,藝術的審美本質是它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藝術作品的創造是藝術家經過生產勞動實踐后,激發自身創作思想和感情而產生,進而推動藝術的發生。藝術通過對歷史的繼承和革新進而得到發展,藝術通過各民族、各個時代的對比,吸取優秀藝術的營養,拋棄糟粕,創造發展更高級的藝術。藝術家受社會生活的影響,充分發揮其藝術作品創作的主體性,通過藝術體驗、藝術構思、藝術表現創作出影響和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提高國民精神素質的藝術作品。
二、《藝術概論》的研究方法
對于一門學科來說,研究方法至關重要,想要解答藝術理論的一些基本問題,如藝術的根源,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問題,藝術是物質還是精神產物,藝術作為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存在的關系問題等等,都需要用哲學方法論來回答,以往有許多不同的學說體系來研究藝術,基本上可以歸入為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唯物主義這三大哲學體系,文章先簡要闡述歷史上這幾種哲學方法論,然后確定《藝術概論》的研究方法。
(一)歷史上對藝術的幾類研究方法
第一,主觀唯心主義的方法。主觀唯心主義認為藝術作品僅僅來源于藝術家的主觀意識,是藝術家的主觀情感的表現,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曾說:“藝術的直覺總是抒情的直覺”[1]。藝術根源于主觀觀念,否認人類憑借實踐活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否認了藝術作品的創作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是極端的“唯我論”。
第二,客觀唯心主義的方法。客觀唯心主義認為抽象的精神先于實際存在的現實世界,藝術根源于這種先于世界存在的“精神”。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藝術作品是訴之于人的感官的”,“多少要從感性世界吸取源泉”[2]他認為第一性的是概念是抽象的,第二性才是我們生存的客觀世界,但他們承認藝術創作中理性的作用。列寧說:“客觀(尤其是絕對)唯心主義轉彎抹角地(而且還翻筋斗似地)緊密地接近了唯物主義,甚至部分地成了唯物主義。”[3]客觀唯心主義在認識論的前提上是錯誤的、頭腳倒置的,但在某些理念上也有可靠的論點。
第三,舊唯物主義的方法。客觀唯物主義承認客觀世界先于精神,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模仿說”、“再現說”的說法,這種說法認為藝術實際上是對現實的模仿,赫拉克利特說:“藝術模仿自然,顯然也是如此:繪畫混合白色和黑色、黃色和紅色的顏料,描繪出酷似原物的形象”。[4]中國也有與西方“模仿說”相似的說法,如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指大自然的事物,即藝術家的創作沖動及審美均來源于大自然的師法。
“模仿說”“師造化”在藝術的根源問題上基本擺正了藝術與現實的關系,但仍存在著一些理論上的矛盾,馬克思曾指出:“從前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只管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5]
第四,形式主義的方法。在西方,藝術的形式主義研究曾是主流,形式主義認為形式決定內容,強調藝術形式的絕對化。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走在街上被鐵匠打鐵的聲音吸引,就用數學的方式將打鐵節奏表達出來,后來發現“黃金分割”。畫家荷加斯在其著名的《美的分析》中提出:“會使任何繪畫構圖變得優雅和美”的一些基本規則:“適應、多樣、統一、單純、復雜和尺寸”,認為“直線和圓弧線及其各種不同的組合變化,可以規定和描繪出任何可視的物象,因此能夠產生無限多樣的形式”。[6]
把形式并不是藝術的全部,形式與內容是對立統一、缺一不可的,只有形式和內容高度統一、融合,才能產生藝術作品,否則就不存在藝術。藝術作品的成功與否也是由形式和內容共同決定的,所以形式主義并不符合藝術幾千年的發展的實際。
第五,后現代主義的方法。后現代主義涉及到政治、宗教、道德、經濟,以及哲學、文學、美學、藝術、歷史等。藝術家杜桑支持“什么都是藝術”的說法,他的代表作品《泉》是一個瓷小便池的“現成品”,他甚至認為如果在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印刷品隨意修改,那便成了他的作品。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這種個人的反叛成了藝術思潮,甚至藝術家排泄的大便也成了藝術品。這股藝術思潮不僅抹殺了藝術與非藝術,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否定了藝術創作的意義和條件,否認了藝術家在藝術創作活動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否定了社會分工的必要性。
(二)《藝術概論》的研究方法
從上述研究方法中得出結論,關于藝術理論的研究方法力圖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則,堅持內容的科學性和體系的完整性相統一,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在這些條件之上,帶有批判性的繼承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藝術理論和思想成果。
從前面的介紹不難看出,各個哲學方法論都有其完整的框架,有深刻的見地并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當時的藝術發展趨勢,但由于其理論思想過于片面、單一,甚至過于極端,它們究竟沒有隨著藝術發展的腳步到今天,其根本原因還是沒有解答藝術理論上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的方法論要求人們從現實出發,辯證的、客觀的、實際的、歷史的、全面的看問題,從多角度去揭示藝術的基本問題,從而探索出藝術的客觀規律。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堅持實踐的重要性,認為人的意識即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實踐是認識客觀事物真理性的條件,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歷史上關于藝術的產生有游戲說、巫術說、勞動說等,但明顯都過于片面,藝術發生的動力是復雜的,是由政治、經濟、環境、生活需求等各個因素互相聯系、相互制約而構成的,每個因素都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只有一個因素決定著藝術的產生,即生產勞動實踐。藝術創作活動的主體即藝術家也是生產實踐活動產生的,生產實踐活動激發并促進了藝術家與社會生活的共鳴進而產生思想感情,推動著藝術家審美意識、創作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所以說生產勞動實踐決定藝術發生的因素,是推動藝術發生的直接動力。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晚于實踐,理論是人類在生產實踐活動中對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故理論是實踐的產物。早在原始時期,先民們同大自然進行斗爭等實踐活動中,產生了勞動工具、壁畫、音樂、建筑等,到后來實踐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有了具有概括性和總結性的理論出現。而成熟的理論又能反過來指導生產實踐,馬克思說:“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7]真正的藝術創造都遵循一定的藝術規律,并在不斷的生產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中增添新的內容,形成新的體系,不斷的完善自身。
要始終持有批判的態度去繼承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藝術理論遺產和思想成果。藝術的繼承性是藝術從古至今必然的發展規律,第一方面是縱向繼承,即各個時代之間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是藝術發展的革新;另一方面是橫向繼承,在同一時期,各個名族間的藝術交流與繼承。批判是藝術繼承不可摒棄的根本原則,藝術繼承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過程,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列寧指出:“應當明確地認識到,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沒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能完成這項任務。無產階級文化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那些自命為無產階級文化專家的人杜撰出來的,如果認為是這樣,那完全是胡說。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呵護規律的發展。”[8]
三、結束語
對于一門學科來說,研究方法至關重要,藝術理論屬于一定的哲學思想體系,在人類積極的探索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則,堅持內容的科學性和體系的完整性相統一,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在此基礎上,帶有批判的態度繼承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藝術理論遺產和思想成果。有了適合藝術理論的研究方法,藝術理論中的一些基本問題,都將得到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解答。
參考文獻:
[1]王宏健.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克羅齊.美學原理·美學綱要[M].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
[3]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4]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歐美古典作家論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荷加斯.美的分析[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8]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