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泰 閆艷
摘要: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乎國計民生,屬于根本性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的重要戰略,并且這一概念也在媒體上頻繁見報。構建美麗鄉村是人們多年的話題,構建美麗鄉村必須要結合本土實際情況,根據我國的發展國情,分析歷史與現實,展望文獻與田野,基于人類學視角下,正確認識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與藝術的存在與發展。解決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中的重點內容,也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結合生態宜居與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要求,構建科學完善的政策體系以及城鄉融合發展體制,再次過程中必須要將目光聚集在鄉村,充分考慮我國社會的發展情況,尊重國情,正確認識當下,同時要回顧歷史。所以本文基于此背景下探究,如何在鄉村振興中傳承并發揚中國文化與藝術。旨在進一步促進中國文化藝術在鄉村振興發展中的有效傳承,切實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關鍵詞:鄉村振興;傳承;中國;文化藝術
我國是農業大國,自古代以來文人們便耕讀傳家。不僅重視讀書,修身養性,加強精神生活追求,也重視土地耕種與生產糧食,確保物質生活。優秀傳統文化能夠體現民族的認同感以及他者認同,正確標識民族邊界屬于最活躍最典型的文化要素,基于國家層面有效應用鄉村振興中,對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挖掘與應用,能夠促進本民族可持續發展,對于外來游客理解我國多民族文化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本文從以下幾方面探究在鄉村振興中傳承中國文化和藝術的具體方法以及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反思:
一、鄉村振興理論
鄉村振興戰略能夠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間的矛盾,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要求,能夠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自改革開放發展至今,我國經濟水平已經有了明顯的進展,相比較現代化百年目標已經是越走越近,是令人民群眾歡欣雀躍的重要事情。但是,分析當前我國的發展情況能夠看出農村發展仍然較為滯后,農村相比較城市經濟而言,存在嚴重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主要體現在經濟水平以及智力水平、思想觀念落后與傳統精神文化、道德倫理有所欠缺等等。所以要想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要將鄉村當作獨立社會與文化單元,能夠基于長遠的眼光是根據當前的鄉村發展品質以及實際情況,確保鄉村現代化能夠融入兩個一百年的發展奮斗目標中,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同時也彰顯著新農村以及新文明時代的到來。廊坊市在京津冀一體化及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急切需要落地的理論研究來應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1]。
二、目前鄉村文化建設面臨的困境與發展機遇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所以鄉村文化面臨困境。分析鄉村文化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觀念有所之后,部分人們應用現代化理論,盲目的認為我國幾千年的農耕文明代表的是生產落后的觀念與方式,要想實現現代化快速發展,必須要走好城市化發展道路。在城市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抽取了大量的勞動力以及鄉村土地,所以鄉村呈現愈演愈烈的發展趨勢。部分人們錯誤的認為,農村衰落是現代化與城市化導致的,所以認為建設改造農村的目標是將農村建成城市,但是此種錯誤觀念影響著鄉村的實際發展情況,也忽略了農民的需求以及民族的歷史文化。此種錯誤觀念并沒有促進鄉村發展,反而會帶來一定的破壞,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均衡不充分,所以部分農村存在道德衰落以及傳統文化敗落、農民精神觀念會所等各類問題,與現代化時代下農民并不重視祖輩的歷史文化,也逐漸失去了自尊自信,以及傳統的物質,盲目的跟從在城鎮發展背后一步一步的艱難前行。所以,當前的鄉村難以滿足農民的發展需求,也無法安放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靈魂,鄉村發展面臨嚴重的文化困境。例如:廊坊市與北京和天津接壤的周邊鄉村,尤其是三河市燕郊的鄉村正面臨著被城市化進程吞噬的命運,鄉村文化逐漸衰落和消失的宿命。
三、在鄉村振興中傳承中國文化與藝術
基于理論與實踐上角度來看,我們難以說服農民,由于城市化發展過程中鄉村確實付出了一定的犧牲,傳承的中華文明也逐步讓位給了現代文明。但是,在歷史上無論是哪個朝代、哪個國家,都沒有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消滅農村,也沒有哪種說法能夠說清我國農村在未來發展中的命運,。所以,我們必須要正確認識在鄉村振興中必須有效傳承并發揚中國文化藝術。21世紀等將三農問題當做發展中的重點內容,也逐步認識到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帶領人民群眾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無論怎樣發展都切記要傳承鄉村精神,根據傳統文化與自然生態進行可持續發展。基于城鄉融合發展以及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背景下,實現鄉村文化復興,必須要為鄉村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鄉村文化能夠在現代文明體系中找到發展的準確位置,切記不要簡單的進行推倒重來,應當基于文化復興的基礎上滿足農民的多元化需求,切實保障農民群眾的文化權益,能夠加強農村精神與理想建設。
(一)正確認識鄉村文化價值
我國屬于以農耕開國的民族,我國鄉村文化創造,并且傳承了世界上最具價值內涵的農業遺產以及農耕技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情感認知體系以及趣味文化系統。我國在發展過程中不僅領先于世界的生態化與精細化農耕模式,已領先于高品質的食物,尤其是從農業生產中總結出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以及道法自然的修身養性生活理念,對于人的生命本體參悟也逐漸深入。回憶歷史我們能夠發現,雖然我國遭到列強入侵,但是卻并沒有滅亡,民族也更加繁榮,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具有強大的民族文化基因,即便是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我仍有大批先進分子以精神文化信念支撐,在民族挫折或者是屈辱面前奮發向上。人們應用馬克思主義思想辯論問題,應用我國民族文化底氣,獲取源源不斷且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持[2]。
(二)尊重鄉村與農民文化需求及創造
分析現代化社會的發展情況,我們能夠看出鄉村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以城市化標準分析鄉村發展,鄉村遠遠落后于城市,但是基于文明角度來看鄉村發展卻獨具價值。所以在此背景下復興鄉村文化,切記不要全盤否定,應當發現并維護鄉村原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費觀念、情感方式與文化價值觀、世界觀等等能夠與現代化價值相契合,才能夠反映出新興文化價值。在鄉村文化發展中,應當以鄉村發展為本為結合農民的發展需求,進一步推動鄉村文化建設,依靠農民的行動以及鄉村文化內涵,才能夠拯救鄉村發展的預言預報趨勢,進一步激活農民的自信心與自尊心,使其奮發圖強,適應現代化社會,打造獨具動力的鄉村文化。鄉村文化必須要為農民提供精神滋養,能夠為農民群眾所認同所遵從,無論是誰進入鄉村都應當具有敬畏與尊重之心,既要尊重農民也要尊重鄉村,基于理解農民以及順應自然發展的規律下才能夠進行建設。例如:在燕郊大石各莊村的鄉村規劃改造中,保留千畝梨園的鄉村基底,開創“觀奇石、賞梨花,盡享世外桃源樂;攜友人、摘鮮果,偷得浮生半日閑。”的天人合一、城鄉共融的定位,讓鄉村生活有了新的氣象,同時,帶動鄉村旅游、實現產業升級轉化。
(三)應用傳統文化元素,創新鄉村治理模式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要實現法治與德治、自治。在治理過程中應當實現傳統文化與主流文化、本土本區域文化的融會貫通,充分發揮文化交流與具體作用,這也是當前農民與基層干部最重視的話題。所以基于鄉村的實際情況進行思考,了解村民難以解決的問題,依靠村莊與政府共同努力,了解問題根源,進行實際價值觀引導,提出具有針對性且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進一步捍衛鄉村文化根基,滋養鄉村文化發展,進一步激活鄉村文化內涵,動員農民群眾,增強鄉村文化的感召力與凝聚力,同時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政府在治理過程中切記不要更改本地的生活方式與風俗鄉村是傳統社會,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國家法律是發展體現,鄉村的日常行為規范也是世代相傳的老規矩,受到一定的舊民俗制約,所以要想實現鄉村穩定和諧發展應當以非正式規定為發展基礎,使農民群眾樂意參與并且進行共享,充分挖掘與時代相吻合的文化資源,構建民主自治體系以及道德法制于一體的現代化治理新結構[3]。
(四)保護傳統文化基因,傳承中華民族文化
鄉村具有獨特的生產方式以及自然環境、風俗習慣與社會組織形式、村落格局以及居民建筑等等,構建了與眾不同的鄉村文化資源。鄉村文化促進并推動了古代文化發展,是國人們引以為豪的重要文化資源。農業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物化載體,所以,保護農業文化是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切入點,有助于我國立足于世界之林。民族文化體現著大國深遠的文化精神以及自覺,所以我們必須要傳承民族文化,實現民族文化復興,但是民族文化的根脈源自于農村,鄉村文化是確保我國文化具有重要文化價值的重要條件,所以必須要重視保護農村文化才能夠進一步傳承我國優秀文化。例如:在廊坊東柳河屯村規劃中,對原有水上石橋的保護、東城子村古遺址文化廣場的設計中,都注重傳承和保留傳統文化的基因與情感。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鄉村振興的重要目的是將農村建設成新農村,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部分農村的消失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基于總體角度來看鄉村文化價值,卻并不會淘汰消失。所以筆者認為我們必須要正確認識鄉村文化,對于促進中國鄉村建設的重要意義,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有效傳承中國文化與藝術,才能夠將鄉村建設得更具魅力。
參考文獻:
[1]何白鷗,齊善兵.鄉村振興戰略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J].領導科學,2018(06).
[2]田小林.從“五位一體”看海南鄉村文化建設的價值和思路[J].中國集體經濟,2018(08).
[3]劉年艷.用傳承與創新推動農村新文化建設[J].農村工作通訊,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