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演唱是一種綜合的藝術表現形式,綜合了演唱者的聲音技巧,演唱技巧,以及對作品的理解。一首好的聲樂作品的藝術處理在于演唱者能夠將聲樂作品里的內容以及情感抒發出來,能夠根據自己對歌曲理解后的處理方式,完成其聲樂作品里面傳出來的心聲。完整的聲樂作品處理是將歌曲內容和情感表現,語言咬字上、氣息運用上、演唱技巧的完美結合在一起。歌曲《松花江上》在演唱這首歌曲的時候除了對譜面的處理以外還要對歌曲的創作背景和這首歌曲的作曲家也要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夠對這首歌曲的處理更加細膩,對于演唱這首歌曲情感上把握的更加準確。歌唱藝術不看的見的實體形象,而是要通過聲音去感知的音樂元素,抒發情感來引起傾聽者的共鳴。
【關鍵詞】藝術特點;演唱處理;松花江上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歌曲《松花江上》創作于1935年,是由作曲家張寒暉創作的一首歌曲。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東北民眾以至中國人民的情懷,被譽為《流亡三部曲》之一。戰爭爆發以后,導致東北地區富饒美麗的土地淪陷。以此創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詞,并以北方失去親人的女人,在墳頭上的哭訴哀聲為素材,寫成了《松花江上》曲調。
一、歌曲《松花江上》創作藝術特點
歌曲《松花江上》是降E大調的歌曲,其曲式結構是帶尾聲的二部曲式,具有傾訴性、敘述性兼抒情性的特點。歌曲的表現上是動亂、沉重、有力的。張寒暉作詞作曲,張棟配伴奏。歌詞內容有很強的說服力,真切感人,帶有強烈敘事的感情特點。第一部分是由兩個樂段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個樂句構成。第一段中(1-3)小節是前奏部分,是一級主和弦,第(4-6)小節第一句“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唱的時候聲音處理的偏弱一點,用的也是一級主和弦。第(6-8)小節“哪里有森林煤礦”,是從六級和弦到一級主和弦到五級和弦再到三級和旋。第(8-10)小節“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是從二級和弦到五級和弦再到一級和弦。第(11-13)小節重復了前面的“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都是運用了一級主和弦。第(13-15)小節“那里有我的同胞”,和聲部分是由一級主和弦到三級和弦到六級和弦到一級主和弦到五級和弦再到三級和弦。第(15-17)小節“還有那衰老的爹娘”,由三級和弦到一級主和弦,其中在第17小節上是一個變隔終止,就此第一段歌曲結束,第一段歌曲還是明朗而有力的旋律,唱的時候是深情而熱愛的,熱愛我們這片廣闊的東北大地,這片黑沃土。這一部分的音調富于敘事與抒情的特點。
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環回縈繞、反復詠唱的方式得到了展開,運用哭腔的演唱方式,由第一段的明朗深情的轉為暗淡的旋律,由降E大調轉到C小調上是由之前的4拍子到三拍子。第(18-19)小節為間奏,從第(20-24)小節開始是第二段的歌曲,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調、整句悲憤的情緒,這兩個小節的伴奏上都是強的音,從三級和弦到二級和弦再到一級主和弦,“從那個悲慘的時候”這三小節在伴奏上要弱一些,演唱的時候要隨著伴奏上情緒處理的低沉弱一點。在和弦伴奏上由一級主和弦到四級和弦再到五級和弦然后再到一級主和弦上。第(30-34)小節“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運用了訴說的形式,由一級主和旋到五級和旋再到一級主和旋。第(35-39)小節“流浪,流浪”是五級和旋到四級和弦。第36小節“整日價在”是一個四拍子的節奏形,和聲旋律是三級和弦到一級主和弦。第38小節上節奏又回到了三拍子上。第40小節是一節間奏。第(41-46)小節“那年,那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的和聲部分是主和弦到三和弦到四級和弦再到七級和弦。這句歌詞寫出了想要回到自己美麗又可愛的家鄉的深切愿望。第(47-52)小節“那年,那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和聲旋律部分是由主和弦到四級和弦到一級和弦到五級和弦,這句歌詞寫出了想要收回到家鄉這片廣袤資源的黑土地,再次唱出了想要重返家鄉的迫切希望,在第52小節上再次轉為了降E大調。后面的第(53-62)小節就是一句尾聲的歌詞,“爹娘啊,爹娘啊”和聲伴奏是由一級主和弦到六級和旋在到二級和旋到五級和弦,“什么時候”和聲伴奏型是六級和弦到一級和弦,“才能歡聚在一堂”和聲伴奏型是由三級和旋到一級主和弦。“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這句歌詞寫出了東北人民想像原來一樣有親人在一起團聚的生活。最后的尾聲,唱出了想改變生活追求新生活以及對生命渴望的旋律,使歌曲達到了高潮。整首歌曲寫出來的色彩都是濃烈的不論是第一段對家鄉的美麗富饒的景色描寫還是在第二段的控訴,由第一段的明朗轉為第二段灰暗的色彩,做到了首尾相呼應,最后一句寫出了想擁有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心聲。
二、歌曲《松花江上》演唱特點
歌曲《松花江上》在演唱時要注意情感上的變化,在唱這首歌曲的時候第一段和第二段要唱出來對比的情感,“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在唱第一段的時候就是要把事情描寫出來,對家鄉的美麗還有家鄉親人的描寫,要飽含深情的演唱,唱的時候注意咬字清晰,節拍準確。在唱第二段的時候要把情緒轉化出來,這句第二段的開頭就要用很強烈的悲痛的聲音哭訴出來,在氣息的運用上是很緩慢的,氣息下沉到位置上,共鳴腔體要打開著唱。“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整日在關內流浪”,唱這句的時候情感上是非常無助的,在語調上要很低沉。“那年,那月,才能夠收回那無盡的寶藏”這句結束唱完的時候就是第二段完事了。在“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是全曲做了一個尾聲,最后一句唱起來要有延伸的感覺,在不停的呼喚。在聲樂的藝術研究中對于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的歌曲特別的多,在《松花江上》這首歌曲中就有歌唱家運用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不管是用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來演唱都是在用科學,好聽的唱法來演唱。在歌曲《松花江上》這首歌曲中,運用美聲的版本來演唱是很多的。每個歌唱家對于這首歌唱的技巧處理也都是不一樣的。演唱過歌曲《松花江上》這首作品的歌唱家也有很多,版本也很多。有歌唱家殷秀梅老師還有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老師還有關牧村老師等等。關牧村老師唱的《松花江上》聲音帶有敘事的情節,聲音質樸、豁達,具有極高的藝術修養,對音樂作品上有獨特的處理方式。堅持以民族聲樂為基礎,融合了西洋的曲風,獨具特色。殷秀梅老師唱的《松花江上》聲音渾厚,她聲樂上融合了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行腔自如,吐字清晰,聲音寬廣而高亢流暢,在聲音技巧和情感上處理的很飽滿,極富藝術感染力。著名男歌唱家戴玉強在唱這首《松花江上》的時候聲音富予情感,聲音里永遠都流動者激情,能夠將聲音和人物非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戴玉強老師鮮明的特色和極具個人魅力,把人們帶進了一部歷史的情景劇當中,當熟悉的旋律響起來的時候我們就隨著歌聲走進了當時那個歷史時期。
《松花江上》這首歌曲因為非常具有感染力,非常振奮人心,激勵著人們追求美好的生活,具有崇高的愛國情懷。歌曲《松花江上》也是一首激勵東北人民的歌曲,有著重要的紅色傳承精神,弘揚了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
參考文獻
[1]徐銘璐.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研究[J].當代音樂,2019(1).
[2]胡珅.美聲唱法演唱中國聲樂作品之探究[J]. 當代音樂,2018(11).
[3]梁茂春.張寒暉歌曲的藝術特點——為紀念張寒暉同志八十誕辰而作[J].音樂研究,1982(3).
[4]遲鴻雁.“時代的特征、人民的心聲”——歌曲《松花江上》與《嘉陵江上》的分析、比較[J].藝術教育,2009(3).
作者簡介:丁林,女,牡丹江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助教。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抗聯歌曲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18C010)結項論文,青年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