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關鍵詞】 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原則;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6—0079—01
傳統文化不僅是我國寶貴的精神遺產,也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更符合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認知訴求,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引入語文教學,能夠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增加課堂的活力,發散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情與民族自豪感。
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應遵循的原則
1. 符合學生學習情況。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應考慮學生是否能接受,切不可盲目選擇。選擇傳統文化資源應遵循針對性原則,根據初中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滲透傳統文化,盡可能讓學生全面接受。如此才能使知識傳授與文化傳承二者統一,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
2. 不能脫離教學目標。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因此不能脫離教學目標,應科學合理分析,并選擇適合的傳統文化資源,這樣才能促進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3. 發揮傳統文化正能量。任何一種文化都有精華也有糟粕,傳統文化亦是如此。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應遵循去偽存真的精神,選出傳統文化中正能量元素,過濾掉一些守舊的思想,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1. 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教學氛圍。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時,需要有一定的氛圍,并在這種氛圍中學到有用的傳統文化知識。因此教師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首先應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營造傳統文化氛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從而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此外,還應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讓學生不斷接觸并運用傳統文化。比如,在教學《〈世說新語〉二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先閱讀《世說新語》,這屬于筆記小說,但是蘊含了大量傳統文化優秀的東西,又比較淺顯易懂,十分適合初中生閱讀。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世說新語》時,無形之中就為學生營造了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中積極交流,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2. 課上增加傳統文化介紹環節。語文學科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這些能力對于學生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增加介紹傳統文化的環節,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語文綜合能力。教師可以在每節課課前的五分鐘時間開展傳統文化介紹,設置這樣的環節能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思考與總結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相應的文化素質,提高學生說的能力,從而達到增強全體學生文化底蘊的效果。比如,在介紹傳統文化時,有一位學生講解的是洛陽的龍門石窟,學生在演講前期了解了與之相關的發展史、文化內涵、宗教特點等,就算是其他同學提問也能對答如流。在這個環節中,全體學生對洛陽的龍門石窟都有全面的了解。
3. 推薦傳統文化相關書籍。傳統文化流淌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而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書籍就是我們不可缺少的精神糧食。因此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給學生推薦優秀傳統文化書籍,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了解優秀的歷史文化,有效地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中華傳統文化包含很多方面,無論是哪一方面,都包含了大量的經典著作。因此教師每個學期可以給學生列一個閱讀清單,要求學生完成相應的閱讀任務,并且寫出自己的閱讀心得體會。比如,在七年級入學時,教師要求學生閱讀《詩經》《史記》《孫子兵法》等等,這對增加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在閱讀這些書籍時,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提升了閱讀效果。
綜上,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有意識地滲傳統文化,充分挖掘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教學內容,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每時每刻都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逐漸接觸和接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師只有在語文學科教學中不斷滲透傳統文化,才能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讓學生了解并傳承我國的歷史文化,加強知識積累。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