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碧波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各民族很多原有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習俗等都逐漸地退出歷史舞臺,很多傳統的工藝品也開始慢慢地消失。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并沒有引起人們過多的重視,反而愈演愈烈。鑒于此,本文將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保護措施展開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希望可以在喚起人們保護意識的同時,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保護措施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外來文化紛紛涌入,不斷沖淡、稀釋我國的民族文化,搶占我國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間。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理應得到繼承和發揚,以此來加強人民對本國文化的認知,提升民族認同感,從而抵消外來文化帶來的不利影響。但是,從我國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地發展情況來看,形勢不容樂觀,還需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因此,本文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保護措施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我國各民族世代傳承的一種精神,對于推動我國和諧社會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比如,湛江的雷劇和雷州歌,基本上那兒的人,多多少少都會唱上一小段唱詞,現在已經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再比如,麒麟村爬刀梯、龍舞(文章灣村櫓古龍)、廟會(坡頭羅侯王廟廟會)等省級代表性項目,已成為當地的文化標志和文化品牌。由此可見,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將其合理的應用到對于社會的服務中去,不僅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安定和諧。而如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面臨著嚴重的丟失和破壞,有關部門對其進行保護顯得十分的必要,并有著重大意義。不但能有效地防止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遺失,而且對于打造精神文明社會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必要的保護,還關系著國家的文化安全,民族的和諧發展以及民族文化的血脈相承。在當今時代,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變得日益密切,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愈發的明顯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對外文化的一種特色展示,能夠最大限度地體現我國的文化精髓。如果沒有對其進行合乎情理的保護,任其自由發展的話,很有可能造成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出現斷層,發揚受到阻礙。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外來文化的侵染,從而對我國的文化安全產生威脅。因此,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勢在必行,其不僅是人民精神生活豐富的需要,也是社會繁榮、國家富強的必然要求[1]。
三、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理念比較薄弱
在現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很多人因為不了解,所以將“非遺”誤以為是“文物”,覺得還是不要輕舉妄動為好,應“順其自然”,這樣才可以將“文物”得以長久的保留下來。但是,人們卻往往忽略了它的根本屬性-活態性,要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人民長時間的生產生活中孕育而生的,要脫離了人,也將不復存在。但令人為之痛心的是,一些保護單位和傳承者竟然也成了這種錯誤認識的踐行者,在實際保護和繼承的過程中,充當起了“講解員”和“守舊者”的角色,從而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了瀕臨滅絕的地步[2]。
(二)立法進程滯緩
為了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有力的支撐,于2011年我國出臺了《非遺法》,這是可喜的一步,但其在內容的規定上還比較寬泛,約束力不強,還需要進一步的細化。針對這種問題的出現,在之后的法律中遲遲沒有得到改進和完善。在這樣的局面下,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地方性行政條例和法規,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輔助性保護,這也造成了全國范圍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冗雜、繁亂的現象,對非遺保護工作的落實和推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得地域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
(三)資金投入不足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國情決定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質量以及數量相當可觀,再加上非遺保護工作的高耗性以及長期性,這也意味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其資金的投入量一定是持久的、巨大的。
為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設立了專項資金,用來維持非遺保護工作的正常運轉。同時,各省市也針對當地的非遺保護項目提供了相應的資金支持。另外,社會各界也會時常舉辦一些非遺保護的募捐活動,為保護工作籌集公益基金。就這三方面資金來源比較來看,國家非遺保護上專項資金占據了很大比重。雖然專項資金在總數上相當巨大,但是分散到全國各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上之后,仍捉襟見肘,資金存在很大的缺口[3]。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要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就必須先了解和掌握我國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位置、保護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這就要求相關保護部門應全面的開展普查、鑒定和登記工作,同時向社會及時的公布普查結果,以便能提高群眾的重視程度,喚醒其保護意識。
在統計完成之后,應實時采取有效舉措,抓緊征集具有文化、歷史遺跡、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和實物,進而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地方有經濟能力的,可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展覽中心或者博物館。要達成以上所言,要做到以下幾點:
其一,立法保護,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法律作為支撐,保護工作在實施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和些許的阻礙。因此,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法律,來確保非遺保護工作能夠順利地開展下去。
其二,科學的管理機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涉及了很多專業性以及復雜性的內容,只有通過科學管理的手段,才能對其進行最大限度的保護。
其三,加強宣傳教育。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全社會的宣傳教育力度,尤其是要加強青少年在思想方面的教育,致力于培養學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其四,重視專家指導和人才隊伍建設。在非遺保護的隊伍中,大部分的工作人員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還有所不足,需要加強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上的培訓,以此來提升工作質量。另外,在非遺保護工作中遇到一些工作人員難以處理的問題時,應邀請專家前來指導。
其五,加大財政投入。在非遺保護工作方面,各級政府應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同時,應采用政策扶持的方式,引導和鼓勵社會團體、企業以及個人對非遺保護工作進行資助。
其六,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這樣不僅能夠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際上知名度和影響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更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五、結束語
在西方文化的肆虐下,我國年輕的一代越來越遠離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在充斥著網絡、星座論、萬圣節的環境之中,而逐漸喪失了對于本土文化的關注和熱愛,中華民族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民族民間文化將面臨斷絕的危險。為了改善這種局面,必須要重視傳統文化的發展,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其具體表現形式,理應受到合理的保護。只有這樣,非遺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以及傳統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王春新.加強金壇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的建議[J].現代職業教育,2017(27):43.
[2]柳玉雯.論非遺保護存在的問題及柳州市非遺保護工作的經驗與措施[J].青年時代,2018(13):16-17.
[3]康譯文.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8(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