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婧
摘要:文化涵蓋了一個國家民族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是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下來的,表達了某個社會群體的價值取向以及思維方式,例如信仰、知識、道德規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身為文化遺產中的一種,已經成了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表現,是一種不容忽視的文化力量。本文主要研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產業中的發展特征,希望能對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有所參考。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產業;發展特征;表演藝術;美術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擁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資源,我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諸多燦爛、輝煌的文化,為后來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文化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身為文化產業中的重要內容,展現了我國民族文化特點、風格人情以及禮儀禁忌等各個方面,這些都是我國中國文化藝術的瑰寶,為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概述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了被各團體、群體、個人視為文化遺產的知識體系、表演、時間等相關的實物、工具以及文化場所。不同的群體組織在發展過程中因為所處環境不同,歷史條件的變化等,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優化。在此過程中,這些團體組織會對這些文化遺產產生一個歷史感與認同感,促進了文化多樣化發展,有效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具體而言,公約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滿足五個條件。首先是一種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表演藝術。第三個條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節慶活動、社會實踐。第四個條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知識和實踐。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傳統手工藝[1]。
根據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現狀來看,中國身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本身擁有十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但是在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下,不少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失。例如在我國豫晉地區的民間,流傳有打鐵花這一習俗,這一傳承千年的藝術表演方式正在像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局面。早在2011年,我國便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在國家層面開始支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社會各界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應用。但是想要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持續發展,積極依靠國家的鼓勵遠遠不夠,只有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自身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才能夠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自主傳承與發展。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產業中的發展特征
根據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情況來看,主要包含有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其他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筆者根據自身多年從業經驗,從以下內容詳細論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產業中的發展特征。
(一)民間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
根據我國民間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情況來看,此類型文化遺產遍布全國各地,但是因為風俗習慣、地理氣候、民族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使得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多樣化發展,不同地區的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自身多彩的風格以及豐富的品類。多數情況下,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由傳統手工加工制成,采用天然材料,所有美術成品都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以及地方特色,能夠與當地的民俗活動密切結合。例如唐卡、扇面畫、蛋畫等工藝繪畫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比如皮影戲、剪紙等以鏤刻工藝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裝飾服飾印染類、刺繡類、雕塑類、陶瓷類等都屬于我國民間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2]。
例如廣州的廣式紅木燈工藝,眾所周知廣州是臨海城市,旅游業發達,當地充分利用了廣式紅木燈工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會這一工藝的人引進到旅游景點當中,使得游客能夠親眼看到廣式紅木燈工藝流程,豐富當地旅游資源的同時,使得旅游景點富有自身特點,同時也強化了人民群眾對于廣式紅木燈工藝這一工藝的認識。根據廣式紅木燈工藝的開展情況來看,涉及的所有工藝流程都是純手工制作,并且制作過程中所有畫面都是精制的手工繪畫,因此廣式紅木燈整體造型通透玲瓏,展現出了豐富的視覺效果,進而使廣式紅木燈十分珍貴,價格也較為昂貴。這便是一個十分成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案例。廣州旅游業的興起使得廣式紅木燈無論是在經濟效益方面還是社會效益方面都擁有十分顯著的價值,有效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履行放松的同時,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對于當地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彰顯了當地的文化產業價值,為當地文化產業實現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
傳統表演藝術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以傳統文化環境為基礎,常見的傳承方式有民間班社、宮廷機構等,與當地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民俗文化等相交融,這也是傳統文化環境下歷史對于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然選擇。
在傳統的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作為一種綜合性較高的藝術,涉及內容較為廣泛,包含有制造、裝飾、舞蹈、歌曲等藝術,這也是我國現代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內容,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傳承內容。
(三)其他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
除了文中上述的民間工藝美術、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外,還包含有民間口傳文化、民俗節慶禮儀、傳統制造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發展過程中與上述兩種文化遺產面臨的問題較為相似。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多種多樣,但是自從西方文化進入我國以來,對我國諸多傳統文化造成了影響,使得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生存條件在不斷減少。不少以表演為主的祈福、表演審美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失。傳統藝術形式正在逐漸喪失自己的文化生態環境,慢慢淡出了人們的事業。在此過程中,不少擁有著數千年傳承的中華文明正在被時代拋棄,中華文明中所崇尚的倫理道德、民間風俗也逐漸淡化[3]。
想要有效解決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困境,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市場曝光率,其次,要通過構建多角度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文化旅游資源,進而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能夠提高。例如我國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的龍母誕廟會,該廟會身為廣東省最有影響力的民俗文化節慶,是我國非物質文化的一種。該地區將公祭、民祭龍母活動與廟會相結合,使人們能夠置身于公祭活動當中,觀看到西江放生、龍獅朝圣等民俗活動,提高對龍母的得道誕的認知。在完成祭祀活動之后,還有晚上放龍母水燈的民俗活動。根據該活動的舉行情況來看,有上萬人參與,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宣傳手段,使得人們能夠了解這些文化遺產,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結合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情況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情況來看,該文化遺產展現了一部分特定群體的價值取向以及思維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想要實現更好的發展,就需要不斷拓寬生存渠道,與旅游業等相結合,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在國家層面還要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使其能夠實現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嚴琴英.芻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生態旅游的融合發展[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8(5):248-249.
[2]陳芬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保障機制建構芻議[J].北方文學(中旬刊), 2018(8):174.
[3]李鳳志,李霜寧.“非遺”語境下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再生芻議——以蘇州泥塑為例[J].美與時代旬刊,2019(5):43-45.
[4]劉芝鳳,和立勇.弱經濟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芻議——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例[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32(1):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