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國民物質生活逐漸豐富,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欲望更加強烈,而音樂無疑是最親民的一種群眾藝術活動形式。本文首先分析了群眾音樂活動的主要形式,繼而探討了群眾音樂教育藝術活動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群眾音樂;音樂教育;藝術活動
為豐富國民業余生活,優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全國各地文化部門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教育活動,獲得了良好的效果。音樂是一種最具廣泛性的藝術形式,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可以面對不同人群。如何抓準音樂教育這一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形式,促進其藝術活動效果的持續優化,值得我們深思。
一、群眾音樂活動的主要形式
群眾文化具有非常強的生命力,這主要是由于群眾文化有著非常強大的群眾基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思想觀念不斷革新,產生了富而思樂的殷切想法,很多人不再甘于自娛自樂,希望能有更為固定的音樂娛樂與學習場所,有更專業的人員進行輔導,有更大的平臺進行展示。時至今日,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更加多樣,活動對象各有特色。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電視廣播、家庭影院、KTV深入人們的生活,而電腦的普及,再次掀起了人們積極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潮。
目前最為常見的群眾音樂活動形式包括廣場文化、民間文藝團體、節日慶祝等。其中,廣場是最多群眾聚集的地點,由于不受時間和地域方面因素的限制,參與門檻較低,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在廣場所組織的各類群眾音樂活動,比如廣場舞、音樂晚會以及歌唱比賽等,都能充分吸引群眾參與,大家可以在此過程中體驗快樂,放松心情。
二、群眾音樂教育及其藝術活動優化措施
群眾音樂教育與普通學校所開展的音樂教育活動不同,雖然都從屬于審美教育的范疇,是我國文化基礎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藝術類人才發展與進步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要素,深刻影響著國民生產及生活活動。但群眾音樂教育具有更強的廣泛性,所面對人群更加復雜,且具有明顯的地域化特征。就音樂自身來說,群眾音樂教育在表現形式上更加豐富多彩,具備多種風格,能夠博取不同愛好、不同層次群眾的喜愛。因此,必須要充分考量音樂教育活動的地域特征,結合各地區群眾的普遍喜好,具有針對性地組織音樂活動,使音樂輔導工作成為豐富大眾業余生活一種最為主要的形式。
群眾音樂教育活動的優化措施主要包括:第一,應該選擇特定人群,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比如,對于老年人所組織的音樂活動,應該體現出一定的年代感和影響力,為老年朋友們搭建起可以展現自我風采的平臺。面對老年人,應該更有耐心地進行藝術輔導和幫助,讓他們可以在音樂的感染之下獲得活力與自信。其實,許多老年人雖然一生并未從事音樂相關工作,但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因此,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我們可以充分挖掘老人們的特長,促進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形成一種獨具傳統特色的表演形式;第二,要定期組織籌辦各類音樂比賽項目,這也是開展群眾音樂活動最為有效和直接的方式。相關文化部門要結合地方特色,開展各種風格和主題的音樂競賽活動,通過活動了解當地群眾整體水平和偏好,并在活動中對群眾加強專業音樂知識指導,促進大家音樂水平的提升。在音樂輔導工作中,需要具有針對性地分層次、分階段開展,使每名參與音樂學習的群眾都能形成良好的參與感,這樣才能得到群眾最真實的反饋;第三,若想真正搞好群眾音樂教育工作,必須要走進社區,定期開展各項音樂輔導與培訓活動,讓社區居民的娛樂生活更加豐富,使音樂成為人們的愛好和特長[1]。
通過群眾音樂教育實踐,筆者總結出下述教育方法:第一,基礎訓練法。讓每個參與活動的人員在經過培訓之后都能將歌唱準、將曲奏準。由音樂簡譜、演奏基礎知識著手,逐步深入,保證群眾整體接受度;第二,從易到難法。在輔導演唱技巧的過程中,要兼顧每一名學院的領悟能力,從獨唱和小合唱開始,逐漸發展成大合唱,促進群體音樂水平的穩步提升;第三,以點帶面法。在音樂教育實踐中,可以在每個輔導單位先重點培養一些學習能力相對較強、更具天賦的歌手,使其在團體中起到良好的帶頭與示范作用,隨后依靠少部分人影響與帶動更多人的參與,在降低音樂教育人力投入的同時,優化實際教育效果。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群眾音樂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對于豐富國民業余文化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值得廣工大政府文化部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對其進行持續優化,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周蕊.探究群眾文化中的音樂教育培養對策[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9(7):217.
作者簡介:黃小粵(1993.4-),女,漢族,籍貫廣東陸豐市,本科,群文專干,深圳市龍華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研究方向為群眾文化(音樂、聲樂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