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往今來人類創作了無數的美術作品,但可以說只有極少一部分人繪畫作品才被保留下來,也才能被載入史冊。這些作品的經典性來源于它本身的表現性和再現性,它們也都是來顯現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美術特點,其特殊性也在不斷地復制、廣泛的傳播。一旦一件“經典作品”被美術館、出版物和重要展覽所確認,它就會被加深神圣的光芒,而大多未被選入的美術作品則都被遺忘在了一角,很難再被伯樂所發現。但每舉行一次所被選入的作品就會大肆的宣傳和媒體轉載。所謂少量的圖像得以占據著極大的空間。
關鍵詞:經典作品;幕后者;復制;傳播
一、美術經典的幕后者
從最早接觸的也就是中外美術史,對美術理論這一塊一直就覺得是一種理論的定義,也從未去想過之所以然。然而自從接觸到巫鴻先生的《美術史十議》之后,對里面涉及的史論研究并也提出相似或令人深省的數個問題,確實也是令人深思。其中巫鴻先生所提到的其中一篇《經典作品與美術史寫作》,現在所謂的經典作品會不會成為未來的經典作品?為什么梵高、達芬奇等名家的作品會成為經典作品,如果沒有圖像、媒體的介入,一些經典作品是否還能成為經典之作?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由這篇文章油然而出,而今天最想探討下奉獻于經典作品的幕后者。
“為數不多的一群藝術家被迎入名人家族,他們的作品在美術館和明星架上得到了永生——換句話說他們被包裝成功,而一些打下手們,也就是一些評論家、學者,則潛伏在四周的角落,等待時機向甚至名譽最佳者發起進攻。”這是書中最有意思的一段話,雖然是出自一流行電視劇里的臺詞,但我覺得來形容美術經典作品再合適不過了。每一個時期都會產生美術作品,在這些美術作品層層篩選,被不同的人進行傳播稱頌甚至最后被高價收買,在成為經典作品之前也會有很多的偶然性。每當我們看到一幅新作之后,并不知道它在未來的哪個時期被認可,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征,可謂現代人看古代的詩作一樣,有很多的詩詞包括繪j可以說是這些作家是那個時代未被發現的作者。所以我們往往會忽視了產生這些經典作品的幕后者——批評家和學者,這些都無關他的好與壞。
二、印象主義誕生的“幕后者”
美術的批評家大多都會以寫作的方式傳播處在圖像和文字之間,傳播的是一個批評家的個人思想。美術作品的成與敗可能就會出自一個批評家的言論,同時也有可能引領一個時代的潮流和風向標,歷史上就有過這樣的例子。《日出.印象》因批評而得名,莫奈的這幅作品出來之后,批評家費利克斯.費涅翁說:“印象主義這個詞就是為他而創造的,這個詞對他來說比任何人都合適。”印象繪畫繪畫的影響逐漸涉及了音樂和文學,它遭到了法國學院的反對,但也有一些作家,如追求寫實主義、自然主義的左拉,對印象派投了贊成票。“瘋狂、怪誕、反胃、不堪入目”這也是當時一位藝術批評家對莫奈《日出.印象》作品的批判,而正以為如此,“印象派主義”這個名詞原是巴黎一家報刊的記者杜撰出來的,因為他對1874年4月在巴黎中心卡普辛大道35號舉行獨立畫展的一批青年畫家的作品十分不滿,便從其中莫奈的一幅標題《日出.印象》杜撰出“印象主義”這個名詞。兩種不同的聲音出現打破了當時平穩發展的藝術學堂,在批評的領域里,“印象”風格繪畫作品引領時代潮流,也沖破了以往傳統拘謹寫實風格。從而成為歷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假設沒有這些藝術家的批評,印象派會不會就沒有這一說辭?同樣的莫奈會不會就沒有如今這么成功?這幅《日出.印象》會不會就成為不了印象派的代表作?
三、經典的局限化
每個時期都有為經典作品打下手的學者,在他們奠基好穩固的墊腳石,只不過這個石板的厚淺而已。包括現在也呈現了很多,每個人對美術的理解有限,而那些能成經典作品的學者恰恰可能天賦異稟。就如中國繪畫寫意來說,我們聽到的可能更多都是齊白石、張大千、石濤這一類的大家,而往往忽視了宋吟可一類的小家們,同一時期奮戰在藝術的苦海里,有極少數人在天時地利的情況下就畫出來了,而一大群學者就被埋沒在人群中。甚至有些可能能成為經典的畫作,但因時機生在的環境問題使之未能完整地保留下來,與經典之作失之交臂。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美術經典是先人留下的眾多經典作品中的一部分。“美術經典”從字面意義來理解,就是美術作品的經典之作,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形式上,經典作品總能達到一種高度,也可以說是某一時代的頂尖作品。作為一名美術類的學者,在此之前覺得自己所閱讀的《中外美術史》已經是涵蓋了古今中外的藝術者,所研究的也是藝術的本身,但我們所面對的大多都是經過篩選、編輯的歷史材料,以大大小小的“資料庫”形式存在,在最大型的資料庫由專門的學術機構設立和保存,圖像資料的形式開始時黑白照片,到后面進入彩色的幻燈片、數碼時代,到現在的信息飛躍時期。他們所提供的歷史,也只不過是經過校訂“第二歷史”,一步步成為我們下一代的“經典作品”。時代在不斷地進步,人類的文明不能一直停留不前,更多的是要向前看,發現更多的不可能,不要被所謂的“經典”而使自己“局限化”了。
參考文獻:
[1]李劍橋.竭寶峰.留存心靈的痕跡:世界繪畫史[M].遼海出版社,2008.
[2]孫詩謙.淺析美術經典的境遇與展望[J].美術教育研究,2015(14):114-115.
作者簡介:鄒芝英,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