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工的制作是表達和體現設計師創意最好的視覺傳達方法。手工像個視覺工具,為設計提供了很多不可能的因素,在實踐的過程中會突發很多新的變化和靈感。對視覺傳達設計的發展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手工;視覺傳達設計;實踐;趣味
一、手工元素的概述和發展
霍姆林斯基說:“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他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手工同機械的印刷是不同的,一般都是先有想法的支撐并進行巧妙的構思。形象的思維是最重要形式,主要是根據事物的表面形象創造出不同原來的新事物。沒有事物形象表面的構思就沒有創造。從此手工元素伴隨人們對思維發展的推行開始顯露各個領域。
在目前階段,很多設計作品還是都由電腦軟件完成創作。但也不乏手工元素開始被設計發現并加以創新,在手工元素的作用下借助不同的技巧在思維中構思出大概圖像,然后進行創意設計并手工制作,在很多媒介相結合的基礎上,兩者或者多者的結合,即便抽象性較明顯,但在現實的視覺效果產品里也始終存在的。
現如今,面對傳統的手工藝,設計師應充分發展手工元素給我們帶來的生活質感和其內在的精神。結合現代的設計趨勢,挖掘手工元素的魅力。結合實際使傳統與創新結合,深入探索中國傳統元素的內在魅力,在跟緊設計時代的腳步的同時,讓傳統的手工藝在發展迅速的今天找到它們自己合適的位置。
二、手工元素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作用以及意義
手工元素是以生活為源頭,也是對生活最為直觀的體現。設計是具有創造性的,其基礎就是以人的大腦思考為主。一些手工創造作品好就好在手與腦的配合,才能準確表達出作品的特性。這里所說的手與腦的結合不是單純的手操作電腦的結合,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宗旨也是為了給人們帶來最直觀的感受,以最直觀的表現方式向大眾傳達信息。在向觀者傳達信息的同時也體現了設計師本人的自身藝術情感的流露。
一個有創意的設計,應該是在想和做的反復確定否定中得出。其中手工創作是完全自由,并且是充滿趣味的。在創作的過程中設計師更能體會到創意的真實感,雙手可感知到創意的不確定性,不確定就相當于有多種角度的創作方式。
手工作品是有真實情感的,當然不同的手工技法表現出的情感是不一樣的。不單在技法上有所體現,在藝術的各種表現形式上看都與手工元素密切相關,還有顏色的層次以及視覺元素的組合,對在什么樣的情景運用什么樣的視覺元素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三、手工元素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對策
現在,電腦處理軟件的使用成了一種很便利的設計工具,逐步的代替了原來的手工制作,但是我們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表現設計,電腦的處理軟件只是輔助的一種工具之一。
(一)手工元素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技法種類豐富多樣,可利用的元素較多
電腦設計與手工元素的巧妙結合,手工元素的設計方法有很多種,其中就有拼貼、板刻、插畫、剪紙、折紙等等。設計師利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把多個元素結合起來進行創意重組。插畫即手繪,通過描繪、上色、涂鴉來表現設計。插畫元素能形象地傳達所定位的品牌特色,插畫元素同其他設計元素進行巧妙地結合,可提升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趣味。拼貼,利用拼貼手法可以使作品內容更具備層次感。可以利用不同空間的大小進行不同的元素瓶貼,通過最簡單的組合形式,來塑造形象,感受不同材料所呈現的不同視覺效果。紙品和布藝,折紙與裁剪是傳統手工藝,通過折疊和裁剪可以使平面有趣的轉換為立體的,制作過程會很強烈的反映出設計師的創意并產出無限可能的創作形式。布藝,在這里只作為一個元素來說,也是最近做創作新發現的特殊使用元素。也可通過染色裁剪進行平面的創作。
(二)將手工元素應用到實際設計中
如一張海報的設計,可以通過一些特有的材質體現海報所表達的主題,前提是特有的材質有再設計的價值。選好特有材質后進行二次設計,手工剪貼或者拼貼,用剪刀剪出需要的形狀和合適的大小,進行各個元素的重組,也可用手工的針線進行質感聯合。再者也可以利用攝影的方式把手工元素重組完成后拍攝下來,放到電腦的軟件里進行再次處理,無論是排版、顏色、大小等都可進行再次創作從而達到獨特的視覺效果。以此類推,書籍的設計也同樣可以利用手工元素來進行二次創作。
四、結語
通過進行對手工元素的探究終于真真切切體會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所帶來的震撼。這種融合思想值得我們深思。創造是無限可能的,對于設計者來說,具有最大限度創意空間的手工元素是一股新的清新勢力。總而言之,為了更好地視覺傳達設計的創新和發展,不能單一將技法作為主要點推出,還要多層面進行深層探索,在探索的同時還需要設計師們堅持不斷地學習和細細品味。
參考文獻:
[1]王承瑜.視覺傳達設計中手工元素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
[2]王莉.視覺傳達設計中手工元素的應用[J].智庫時代,2017(13):254+256.
[3]段大龍.《考工記》的”材美””工巧”設計思想及其現實意義[D].東北師范大學, 2007.
作者簡介:王晶,鄭州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