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80年代,中國成立了“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用來主抓扶貧開發工作,簡稱:國務院扶貧開發。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了“精準扶貧”打響了真正意義上的脫貧之戰!五年來,隨著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質條件的改善,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凸顯,總書記及時提出了“扶貧先扶志,扶貧先扶智”正式將“文化扶貧”納入政策中心議題,充分肯定了“文化扶貧”在新時期扶貧工作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時期;國韻藝術;文化扶貧
傳統的扶貧主要是從經濟物質上進行輔助,而貧困地區要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則既要從經濟上加強扶持,更需要在智力上加以開發,即要扶物質,也要扶精神!只有堅持文化教育,提升文化素養,建立正確的三觀,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才能阻斷根深蒂固的“貧困文化”代際傳遞問題(家族式、遺傳式)。
一、推動文化扶貧的重要意義
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貧困地區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其精神生活的發展卻相對滯后,與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很不協調。在國家網絡已覆蓋到的偏遠地區,搞不懂電子設備的老輩人依然以“傳統習慣”為主(打牌、串門兒、聊天兒……)年輕人雖會運用電腦、手機進行學習,但大量的外來文化,甚至是“洋垃圾”卻開始充斥孩子們的大腦,而此時中國鄉村教育中“思想意識”一科卻發展緩慢,貧困地區的文化建設急需多樣化發展!此時推行文化扶貧工程即為貧困地區的發展指出了方向,又為其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十八大《關于實施中華傳統文化繼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一樣具有深遠的意義!總書記曾強調“文化自信”在國家、民族發展道路上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只有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才能面對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才能保持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吸引力與創造力!這些國家政策的提出,不僅為貧困地區人民群眾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政治環境,更為他們不把國家的幫助、扶持當成唯一,堅定地走出自己的脫貧之路提供了方向和依據。
二、高校在文化扶貧中發揮的作用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深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是我國新時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也是國家對高校教育的具體指導和要求。人才培養是核心,科學研究是前提條件,但他們最終卻都是為社會、傳承和創新文化服務的,四者是一個有機整體,需要共同進退。高校藝術教育更不應該局限在學校內部,而是應充分發揮藝術的功能“走出去,活起來”憑借專業特色有效地進行“文化扶貧”活動。以我生活的遼寧省為例,在文化設施及內容都比較單調的偏遠地區,群眾農閑生活的主流依然是“搓麻、扯閑篇……”年節假日的主要娛樂活動也就是“扭秧歌、二人轉、趕大集……”他們也想健康娛樂,也不想精神貧乏,但鄉村文化生活狀態就是這樣簡單而現實。老少邊窮地區往往是特色文化產業資源豐厚的地區,非遺藝術、傳統手工、文化習俗……都非常豐富,如果將這些傳統資源與國韻藝術文化相結合,開發利用,繼而變現,是不是更有利于這些地區的整體性布局呢?即彌補了文化建設的短板,又傳播和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即幫助了堅守傳統技藝的匠人們重回大眾視野,又力所能及的去保護和延續了國韻藝術文化。試想:身著非遺工匠們運用各種傳統工藝手段打造的綾、羅、綢、緞的演員們在淡淡的茶香中,悠揚地輕挑慢捻、扶弦低吟;身眼步法、輕起唱腔;潑墨山水、奮筆疾書;小品歌舞、威風鑼鼓……運用視覺享受與聽覺享受打造的“傳統藝術文化秀”會否讓您駐足聆聽?會否讓您感受到文化藝術的魅力?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是一個國家的底蘊與靈魂,在繼承與發揚的同時,又為貧困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展開模式,雙贏!但國韻藝術如何“走”到大家面前“走”進大家心里,還有待實踐與探索。
三、文化扶貧與提升文化素養
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側重地走進那些需要“文化扶貧”的地區,充分利用農閑、節假、趕集的時間,將“傳統藝術文化秀”與當地民俗娛樂活動相結合,在各鄉文化站、村廣場等位置開展多種樣式的群眾文化,把國韻藝術與當地扶貧發展的需要真正相連,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問題。通過優秀的文藝作品、文化形式來提高老一代的思想覺悟、文明素養,改變其觀念落后的情況,提升新一代的文化素質、道德水準,受到外來文化沖擊時不再顯得猶豫與盲目,把優秀的文化藝術與鄉村振興、扶貧扶智結合得更緊密。
“文化扶貧”才是徹底的扶貧,是預防再度返貧的根源性舉措,也是“文化自信”的體現。貫徹文化脫貧惠農工程進鄉村的理念,為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服務。堅定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和一個政黨的信念,使自身稟賦的文化價值得到充分的肯定和積極踐行;堅持繼承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使其生生不息、源遠流長;堅守“初心”做好精準扶貧、文化扶貧。人民有信仰,國家才會有希望,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才能夠長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黨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夠早日實現!
作者簡介:李秋蒔(1975-),女,現任沈陽師范大學一級講師,研究方向為古箏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