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數字化信息時代,信息的傳播方式從傳統的紙質媒介快速地擴展到數字媒介,數字化信息技術的發展無疑給了平面設計新的發展空間,平面設計目前已經有現代化、多元化、多媒體的發展趨勢,合理應用平面設計中的視覺審美元素文字、圖形以及色彩,形成美學與功能性的結合,使設計作品的信息最大限度地為觀者所感知。
關鍵詞:平面設計;視覺審美元素;構建
在數字化信息時代,信息的傳播方式從傳統的紙質媒介快速地擴展到數字媒介,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逐漸變得多樣化,隨著人們思維觀念和行為習慣地逐漸改變,審美也在逐漸發生改變。平面設計目前已經有現代化、多元化、多媒體的發展趨勢,雖然不同的傳播媒介有不同的特點,對信息傳播的影響和效能所起作用也不同。數字化信息技術的發展無疑給了平面設計新的發展空間,而平面設計的核心仍然是以文字、圖形以及色彩為基本視覺審美要素,注重文字、圖形以及顏色之間的搭配、美學與功能性的結合是關鍵。
一、平面設計中的基本視覺審美元素
平面設計是以“視覺”作為溝通和表達的方式,通過使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去創造,結合文字、圖形以及色彩等基本要素向受眾傳達想法或資訊的藝術表現形式。設計形式可以變化,不用局限在用何種手段來表現,用何種媒介來展現,無論展現手段形式如何,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平面設計不外乎由圖形、文字和色彩組成,獨具藝術魅力的作品必須要由三者之間進行完美的融合,因此,設計師要充分考慮這三個因素,圍繞既定的主題,通過對于審美元素的設計與把控,使作品體現出設計的傳播和應用功能?,F就三個基本視覺審美元素進行簡要概述。
(一)文字要素
文字是重要的信息傳遞方式,在平面設計中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是文字的常規表達與使用;同時也是重要的表現形式,設計師通過對字體大小、基本筆形和字形結構等方面進行藝術處理,包括其在畫面中應放置的位置、間距等細節的關注,使其極具表現力與感染力,與設計作品整體氣質相契合,呈現出一定的美感。
(二)圖形要素
圖形是直觀地進行信息傳播的視覺語言,在信息傳遞上視覺沖擊力強,且具有很好的趣味性,也就是說圖形有著較高的識別性,容易被觀眾注意和記憶。圖形由點、線、面排列組合而形成,不同的組合方式,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圖形樣式。
(三)色彩要素
在平面設計中,色彩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圖形和文字在色彩的點綴下,三者的結合將使畫面感更突出,視覺沖擊力更強。
一般情況下,不同的色彩搭配,帶給觀者的感受是不同的,特別是平面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往往會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揣摩觀者的心理需求以及色彩所帶來的心理感受,讓人產生無限遐想,通過合理搭配色彩,來表現色彩變化的豐富性。
二、視覺審美元素構建的原則及一般手法
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加上計算機設計軟件的功能不斷升級,使設計制作難度相對下降,以往一些限制平面設計的制作技術瓶頸消失了,設計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實現更為復雜的設計構想。同時,隨著網絡資源共享的便利性,設計作品要避免簡單化、符號化、趨同化等傾向,在平面設計中應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和設計手法。當然,設計原則和設計手法是多樣化的,這里思考和探討的是基本原則和一般手法。
(一)比例關系
獨具美感的畫面都擁有者起到好處的比例,比例主要包括圖形、文字、色彩等要素的構成,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系協調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正確合理的去表現比例關系,能夠讓畫面效果得到更好的呈現,更具美感。
(二)視覺引導
優秀的作品,往往更加容易讓人留下印象,并且久久不能忘卻,讓人產生深刻印象的要素具備以下條件:第一,主題形象明確、突出;第二,畫面簡潔、構成要素少。由于人的認識規律有兩大特點:其一,人們的潛意識里會將自以為不重要的東西忽略掉,其次,并且會不由自主地放大自認為重要的東西。所以,對文字、圖形以及色彩等視覺審美要素進行設計和搭配時,要確立視覺重點的建立引導,其在傳達過程中最為醒目、且寓意豐富,畫面感更加強烈,這樣也便于記憶。
(三)統一與變化
美感是審美的主體與審美的對象之間發生感應后所產生的,所以說美是一種心理的反映。美的事物一般都符合自然規律,也應是平面設計所遵循的美學原理。事物的美總是表現在和諧與變化之中。和諧是美的基本特征,是整體設計注重均衡統一的原則,在統一中求變化可以使畫面更生動,更多彩。
三、結語
平面設計中視覺審美元素其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值得設計者不斷探索、細細體味,需要設計者具有平時積累的藝術修養,并充分發揮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對圖形、文字和色彩三者的合理運用、融會貫通,再加上符合當代人審美要求和生活態度的設計理念,創造出符合現代審美的事物,使設計作品的信息最大限度地為觀者所感知,實現平面設計的社會功能化。
參考文獻:
[1]劉鍵.淺談平面設計中視覺審美元素的構建——評《平面設計原理》[J].中國教育學刊,2017(12)22-23.
[2]任然.平面設計中視覺審美元素的構建探析[J].明日風尚,2017(11):87.
[3]黃厚石.設計原理[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王娟,廣東省工業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