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菲
摘要:近年來,我國加強開展在校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不僅能夠弘揚和有效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發展,這也是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真正實現以文育人,引領社會風尚。本文主要論述了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并分析了在推進教育過程中面臨的挑戰,旨在能夠引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斷發展,完善傳統文化教育。
關鍵詞: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價值
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的重要主體部分,在實際開展活動的過程中,以展示、展覽、互動的方式為主,傳播弘揚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中明確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價值、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1]。”這也是習總書記對于傳統文化的科學論述,為弘揚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奠定了理論基礎。
一、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一)推動文化強國
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給予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中明確提出“我們需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激發全民族對于文化的創新創造活力,以此來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奠定基礎[2]。”只有加強對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才能夠強有力的推動文化強國的實現。我們只有充分掌握文化內容底蘊才能準確地掌握文化發展的方向。我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作為民族的寶貴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就是傳承、弘揚、發展傳統文化的過程,它能建立起中華民族對于民族文化的自信,體現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
(二)彰顯人類智慧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所衍生出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物質財富。這些財富主要包括各種歷史遺址、思想觀念、傳統藝術、節日節氣、手藝工藝、國學民俗、絕學絕技、人文精神等,這些都能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智慧[3]。它們體現了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創造,彰顯了人類智慧和人類文明。對此,我們需要通過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來展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內在智慧,不斷加強我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的廣度和深度。
(三)弘揚優秀文化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從明確指出“我們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夠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方位[4]。”在新時代對文化有著新的批判依據和標準。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的根源,它在實物技藝以及思想知識層面上都是我國新時代發展的重要動力。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究其本質就是對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能夠促進新時代的不斷發展,推動我國向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進步。
二、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挑戰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越來越快,中國的綜合國力明顯加強,文化的發展也需要貼合新時代的要求。然而,在我國推進教育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地位并不顯著。在本科階段以后的教育體系中基本上不涉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久而久之會降低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其次,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媒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不足,節目研發過程中通常將高收視率、高點擊率的節目類型作為基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角度開展的節目少之又少,不利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傳播。再者,我國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當前從事傳統文化研究方向的專業人士較少,年齡結構出現斷層現象,出現青黃不接的狀況。高校開展的傳統文化學科不足或者是缺失,直接導致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的斷層,人才的培養面臨重大挑戰,熱門專業如管理學、經濟學等集中,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人們探究傳統文化的積極性。
三、針對上述提出的問題提出舉措
(一)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加強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力度需要有關部門和學校制定明確的工作和學習規劃。首先,有關部門應當加大中華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比重,如學校的四點半課堂活動。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觀看歷史紀錄片、參觀博物館、學習傳統文化藝術如剪紙、武術、京劇等活動。讓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其次,應當加大傳統文化在各級各類考試中的地位,不斷強化學生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此外,學校應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積極利用校報、黑板報、校園電視臺、校園廣播等媒介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在平時教學中應當強化對民俗、節日、文化知識的學習,不斷推動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形成。學校可以結合自己的社會資源、歷史傳承和辦學條件積極開展武術、古建筑、中醫、對聯等學習興趣小組,并邀請具有影響力的學者進入校園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此推動中華文化的復興。
(二)推進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正在飛速發展,要想更好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需要利用文化產業來加強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首先,傳統文化產業應當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明確自己在市場中的定位,根據市場發展規律以及需求來確定生產目標,只有真正了解到消費者的需求,才能夠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起到宣傳推廣作用。其次,傳統文化產業應當加強對于品牌文化的建設,不能局限于一兩件文化產品的價值,應當積極與科研機構、民間團體、政府部門合作,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閃光點,并結合自身品牌特點,尋找契合之處,打造傳統產品線,以此壯大品牌文化,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加大對中華傳統文化事業的扶持
在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政府應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制定相關政策,整合現有資金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的發展。完善惠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工程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強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等的保護和建設力度。此外,社會也應當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推介,給予文化傳承和發揚一定的支持。例如,可以將民間文藝團體作為傳播介質,讓他們走進校園將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刺繡、捏面人、木刻畫等帶進校園,讓學生了解到各種民間文藝,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
(四)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社會導向和宣傳力度
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文化,需要不斷增強其宣傳力度,使其形成正確的社會導向,堅定文化自信。加強黨員領導干部的教育,利用職工大會、道德講堂等形式來向他們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讓他們能夠理性認識節日,不跟風,盲目效仿過洋節。組織策劃“我們的節日”等活動,加強對社會輿論導向的引導,從而增強群眾對傳統節日的認同感,以生動、新穎、趣味性的形式呈現傳統文化節日的風采,讓群眾都能了解到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過好中國節日。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到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不斷強化主體的傳統文化教育能夠促進人類道德文明的傳播、彰顯人類智慧、推動文化強國、文化自信、文化傳承的實現、增強個體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文化認同感,以此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韓柱.構建新時代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立體課堂[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4):95-100.
[2]李霞,孫留濤.新時代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模式研究[J].江蘇高教,2019(1):45-48.
[3]周作福.新時代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與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3):89-91.
[4]洪燕.論新時代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邏輯[J].四川戲劇,2019(8):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