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昊辰
摘要: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成為大勢所趨,工業化進程在全國范圍內推進,傳統手工藝受到現代文化浪潮的沖擊,呈現出來衰敗變異的跡象,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手工藝也不可避免地面臨這樣的情況。但是西南少數民族的傳統手工藝數量眾多,如果對其傳統手工藝全部不加區分的進行保護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們應該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珍貴優秀的傳統手工藝重點保護,在進一步地進行傳承與開發,從而提高傳承的效果,使得傳統手工藝能流傳下來,這是很有價值的也是十分有意義的事情[1]。本文就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開發進行了一些探究,期望可以給出一些在傳承傳統手工藝時有用的建議。
關鍵詞:傳統手工藝;西南少數民族;傳承;保護與開發
一、前言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與工業化進程的推動,我國經濟水平大幅度提高,國民生產總值連續幾年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西部地區經濟水平與東部還是存在明顯的差距,為此國家制定了“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的實施,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改變落后面貌,加快經濟發展,縮小與我國發達地區的差距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手工技術被大機器生產體系所代替是大勢所趨,現代化浪潮不斷的沖擊下,傳統手工藝的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面對這樣的大環境,如何在西部地區經濟與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保護傳承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手工藝,對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發展民族特色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二、為什么要保護與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西南地區生產力水平低,所以居民大多就地取材以當地的產品為原材料,而且不需要很高的生產技術要求便可制造出滿足當地衣、食、住、行等生產生活必需的手工藝品。在這個方面上講西南地區傳統手工藝是各民族滿足物質需求的不可替代的手段[2]。
民族傳統手工藝不僅僅是制造物質產品的方式,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凝聚,是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范圍。一個民族的傳統手工藝其實是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集中展現。在以前沒有大機器批量生產,手工藝人就地取材,靠自己的雙手與汗水制造一個一個富有靈性的手工藝品。這些傳統手工藝品飽含著濃郁的民族特色與地方風情,有的還具有宗教性,反映出民族的生活習慣。這些傳統的手工藝其實是這些少數民族的精神認可,能夠使本民族的人迅速地進行族群認可,在這種意義上傳統手工藝在滿足少數民族精神需求,維護社會和諧方面發揮著積極不可代替的作用。
綜上所述,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手工藝擔負著滿足各民族人民物質和文化需求的雙重任務,對加強民族團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和繁榮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保護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面臨的困難
保護與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是一項特別有意義的事情,但是在各種各樣的因素下,增加了保護與開發傳統手工藝的難度,下面列舉幾項在保護與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方面面臨的困難。
(一)市場競爭加劇
一方面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是一種民族特需品,更多地為滿足當地衣食住行的產品,受眾僅僅局限于當地的居民,缺乏商品的廣泛需求性。由于這個原因導致手工藝品的銷售市場狹小。另一方面,目前社會主義經濟大框架基本建立,西南地區對外開的逐步深入以及經濟流動性的推動,原本狹小的市場涌進了更多商品,這些商品也可以滿足當地民眾的衣食住行甚至更有普遍適用性,增加了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的市場競爭,為保護開發西南地區傳統手工藝增加了阻礙。
(二)自身發展緩慢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人員的文化知識水品較低,使得其手工業企業的生產技術滯后,產品質量較差,不能順應知識經濟社會的浪潮。這導致民族傳統手工藝發展緩慢。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其他的企業在工業化大時代乘風破浪抓住機遇奮勇向前,取得了較快的發展,民族傳統手工藝發展就顯得異常緩慢,這是有一個保護與開發西南少數地區傳統手工藝面臨的產品。
(三)人們生活方式、消費觀念的變化
任何一種手工藝的傳承與開發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努力,但是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少數民族地區的年輕人已經不穿戴民族服飾,不學習本民族的語言甚至對本民族的傳統節日與文化感到陌生。在當地年輕人看來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學習而且收入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所以他們選擇外出工作也不愿繼續繼承傳承手工藝。掌握這門手藝的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年輕人認為學習這是沒有前途與出路的。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與消費觀念的涌入,潛移默化地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與消費觀念的變化破壞了傳統手工藝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四)手工藝品的變異與衰退
一些民族傳統的手工藝需要特定的原材料,但是現在由于原材料的缺乏,原有的傳統的手工藝產品已經不是原來的“味道”。比如滇南苗族的服飾材料使用越來越多的化纖產品與人造絲等布料代替原來的棉、麻與蠶絲;唐卡的顏料也由原來傳統的礦物顏料改為使用現代顏料;現代工業的原材料來代替原來傳統的原材料導致手工藝產品的變異,而且這種變異是很明顯能看到并難以逆轉的。
手工藝品的變異增大了保護與開發西南民族傳統手工藝的難度,手工藝的衰退消失更是一個遺憾。從數量上看,傳統手工藝品的衰落包括生產場所的減少、生產者的減少和使用者的減少。如貴州的大方毛巾、赤水的彩紙傘和竹簾畫、沿江土家族樂器、鎮寧的紙傘、赤水的石灰印染、貴陽的男性精雕等,都瀕臨滅絕,而有些珍貴遵義的油絲、安順的皮具、黎平的樹布、安龍的龍溪硯等傳統手工藝品已經消失。民族傳統手工藝的衰落是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和不爭的事實[3]。
四、保護與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的措施
在“西部大開發”這個歷史機遇下,怎么樣去保護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晶,繼續讓傳統手工藝發揮它獨具一格的魅力,在這里給出幾點建議。
(一)多種保護方式并進
單一的保護方式已經不足以滿足更好更全面的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進行保護,要多管齊下采用多樣化的保護方式對其保護與開發。在這里可以采用動靜結合兩種方式來對其進行保護。
一方面采用靜態保護與開發模式。這是一種針對那些現存的但已經失去應用價值的有形實物與無形知識進行保護的相對被動地保護模式??梢圆捎媒⒉┪镳^來實現收藏保護,也可以采用錄音、攝像、記錄文字等手段實行保護。建立博物館來實現收藏保護就是將一些具有收藏價值的原汁原味的傳統手工藝品收藏并展示出來,使得越來越多的可以來博物館進行了解這種從材料到手工藝技法、色彩、造型、圖案等都是傳統的,有的甚至是歷史上曾經有過、現在已經消失了的傳統手工藝品,這也是目前主要的傳統手工藝品保護方式;采用錄音攝像等方式記錄就是將傳承人對手工藝演示操作的過程記錄下來加以保護。這種方式可以較詳細的記錄傳統手工藝制作過程、制作時的經驗技巧、制作精美的手工藝品。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可以將文字,錄音,攝像大批量的復制,更易引起社會的關注。
另一方面采用動態保護與開發模式。民族手工藝的一個特點就是傳承性,動態保護法利用這個特點,通過人的傳承來保持傳統手工藝新鮮的生命力,是一種積極主動地保護方式。主要方法有命名式保護、立法性保護、定期舉辦培訓班教育等方式。命名式保護是采用對傳承人命名并發放津貼的方式來提高傳承人的地位,確保其手工藝得到保護與開發;立法性保護就是國家或地方政府通過制定法律來對手工藝進行保護的方式,立法性保護可以使得手工藝傳承有法可依。這種方法具有權威性與長期穩定性,可以對各類問題做出明確的規章制度,是一種有效的保護與開發民族傳統手工藝的舉措;定期舉辦培訓班教育是一個把傳統手工藝從中老年人傳遞給年輕人的重要手段,通過舉辦教育班來增強對民族手工藝的教育,將知識傳播出去,確保后繼有人,一代一代薪火相傳。
(二)積極開拓新市場
前文說道保護與開發傳統手工藝面臨的一個困難就是市場狹小市場競爭大。改善這一個局面的辦法就是積極開拓新市場,增大市場競爭力?,F在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與吃得飽穿得暖,很多人喜歡收藏。我認為將更多民族文化賦予到手工藝品當中,提升工藝品的檔次與藝術品位,經過合理的市場營銷就可以形成獨特的品牌效應,吸引更多的顧客來了解購買收藏這個產品;而且可以將手工藝品融合到旅游業中,發展為獨一無二的旅游紀念品,那么產品銷量少,市場狹窄的弊端就會被改善,越來越多工藝品的售出潛移默化地起到了保護與開發傳統手工藝的作用。
(三)轉變經營理念升級硬件設施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手工業企業的生產技術落后,產品質量差造成民族手工藝自身的生產發展能力地下。積極響應“西部大開發”戰略,迎合工業化的浪潮在保留原有民族特色與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積極提升企業的文化素養水平,引進先進設備改進生產模式,積極嘗試新技術新款式,從而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只有順著時代的浪潮不斷地改進才能保證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與時俱進永遠具有鮮活生命力。
五、結論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開發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盡管現在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與困難,但是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認識到保護傳承傳統手工藝對于豐富民族文化,增加人民凝聚力而言具有的深刻意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會得到系統全面的保護與開發。
參考文獻:
[1]黃經庭.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開發[N].藝術科技,2016-10-25(9).
[2]王冬敏.西雙版納傣族陶瓷技術傳承模式及變遷研究[D].西南大學,2016.
[3]王付欣.西南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優秀傳統生態德育資源開發研究[D].西南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