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視表演與話劇表演都從屬于表演藝術,但兩者之間又有不同之處,從表演技巧、觀演關系、傳播媒介都有所區別,正確認識影視表演與話劇表演的異同,才能在鏡頭前與舞臺上游刃有余的表演。
關鍵詞:影視表演;話劇表演;角色形象;傳播
一、話劇表演的特征
話劇表演是在舞臺上的表演,是最傳統的表演形式,演員通過“鏡框式舞臺”和觀眾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觀演關系”是在同一時空進行的。受到舞臺空間的限制,演員在表演時會在動作、臺詞、表情等方面進行適度的夸張和放大,這樣能讓觀眾感受到戲劇的張力,而不是像在生活中一樣,對演員的綜合素質要求非常高,因為一個演員要在舞臺上說,唱,跳,演,因此,必須有過硬的專業素養,才能夠勝任。其次,話劇是一種即時的現場性的表演,演員包括幕后的工作人員都是經過多次的磨合,多次的彩排,因此,在每一場的演出中,所有演職人員必須認真負責,按照之前設定好的程序進行表演,這樣才能保持一場演出的成功。最后,話劇表演的劇目,因受到場地、演員、時空的限制,因此它的劇本是高度濃縮的,演員的臺詞是經過作者再三斟酌的,包括道具的使用,燈光的配合,場景切換,必須在這一個舞臺上展示出來,帶給觀眾的感官享受是更直觀的,作品背后所蘊含的哲理也非常強,或是對特殊時期社會的批判、對英雄的謳歌等。
二、影視表演的體征
影視表演就是鏡頭下的表演,沒有固定的舞臺裝置,只要是拍攝需要,任何場合都可以進行拍攝,由于不受環境限制,鏡頭可以用遠景,中景,近景,特寫等拍攝手法來拍攝演員,因此,演員的臺詞、神情動作、表演等要更加真實,不能夸張。其次,影視表演不是即時性表演,拍攝周期很長,并且是通過媒介來和觀眾見面的,所以,演員和觀眾是無法面對面進行交流的。他的后期制作也是相當麻煩的,影視演員可能演技很好,臺詞功底略弱,或者在拍攝時出現瑕疵等,這些都可通過后期配音或剪輯來彌補,因此,影視劇出現的問題相對較少。最后,由于場地、演員檔期等問題的影響,影視劇的拍攝不會按照劇本的順序依次進行,而是根據實際情況打亂拍攝,到后期再按照順序進行剪輯,刪去不要的,演員的表演也不是一氣呵成,具有時空跳躍性,根據導演安排,隨時進入狀態,隨時跳出。
三、話劇表演與影視表演的相同之處
話劇表演和影視表演都是作為戲劇表演的兩個分支,因此在表演方法、技巧、規律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首先,兩者都是通過劇作家的劇本來完成表演的,演員通過劇本,把一個片面的人物形象通過自己的二度創作,來立于舞臺之上,這個角色既是劇作者的作品,也是自己的作品。其次,兩者作為綜合性的表演藝術,需要各個部門的相互配合才能夠完成。例如:導演、舞美燈光、道具、音樂等,大家分工不同,但各司其職,這樣才能保證演出或者拍攝的順利。再次,對于演員來說,都要有“自我體驗+表現”的過程,演員通過文字來大致了解角色,然后在腦中自我搜集素材,建構人物形象,它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性格、說話方式等,再接著把自己代進去體驗,體會角色的心理狀態,喜怒哀樂,最后再加上自身對這個角色的定義,它應該是個怎樣的人物,有什么特點,表現出來。這才能在舞臺或者熒幕上呈現出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最后,無論是話劇或影視劇,到最后都是要帶給觀眾一個反思,劇作家創作出來的劇本一定是想表達什么,宣泄心理或者是贊美生活,不可能什么都沒有,這樣的表演就是無意義的。例如曹禺先生的《日出》,就是向我們展示那個舊社會“損不足以奉有余”的殘酷畫面。
四、話劇表演與影視表演的不同之處
首先二者之間所處的環境不同,話劇是在有限的空間內,和觀眾面對面地進行交流,演員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情緒,夸張外化自己的臺詞和神情狀態,讓臺下的每個觀眾都能清楚地聽到自己所說的,所演的;影視劇則不然,不受空間限制,隨意轉場,鏡頭下的表演要求自然真實,臺詞形體都不需夸張放大,生活化特質明顯。其次,話劇是連貫性的表演,一場話劇表演,中間不允許停頓,只要開始,就必須一直演到結束,中間導演也不會喊卡,出現意外情況時,觀眾直接會看得到,因此,要求很高;影視表演間斷性特質極強,導演可隨時喊卡,且不按演出順序,一場戲拍完就可結束,演員跳進跳出的情況明顯,拍攝過程中出現問題可通過后期剪輯來進行修補;最后,話劇是演員通過舞臺直接面對面地跟臺下觀眾進行交流,同一空間下的表演交流更直接,觀眾能更直觀接收到演員跟自己的交流;影視表演演員和觀眾之間的交流是間接的,觀眾通過媒介來和演員進行交流,所看到的表演也都是進行修飾和剪輯過的,因此,影視演員和觀眾之間的交流感觸不到,得通過后期劇評或者觀眾評價來得知。
五、總結
筆者認為影視表演和話劇表演兩者之間最重要的是把握一個“度”。影視表演要區別于生活,但又要盡可能地做到生活化,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這就需要平時的專業訓練積累。話劇表演夸張和外化表演,進入角色后,直到結束才跳出角色;而影視則要一個一個鏡頭的拼接,演員跳進跳出。正確認識到兩者的相同與不同,就能更好地進行表演創作,并且能夠提高對這兩門藝術的審美意識。
作者簡介:郝偉帆,新疆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