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農村教育改革的深化推進,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已日趨完善。黨和政府加大了各項投入力度,學校實現了多媒體教學,配備了音樂器材,有的農村學校還擁有了音樂教室,大大改善了音樂學科教學條件。我們可喜地看到,音樂課程在農村學校已開啟,孩子們的歌聲也時?;仨懺谛@上空。
關鍵詞:音樂學科;構建;有效;課堂
一、引言
音樂課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門課程。但是,我們不能讓學生停留在“喜歡”上,而是要通過我們的音樂教學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形成基本的音樂修養,成為終生熱愛音樂、享受音樂的人。在音樂學科質量監測中我們發現,農村學校的孩子基本能夠完整地演唱歌曲。但是,音樂基礎要素的聽辨以及音樂作品的理解賞析等方面的能力就明顯不足。要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必須要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作為農村音樂教師,我們該如何遵循音樂學科特點開展有效的教學,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二、研讀《課標》,明確目標與方向
課程標準是實施教學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要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深入解讀課程標準。依據《課標》來指導我們的教學活動?!墩n標》中指出“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涵養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因此,音樂課堂教學不應只是教孩子們唱唱歌,而要以審美為核心,關注和重視學生的音樂興趣培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表演、創造、欣賞等多種音樂實踐活動,“以美育人”,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課標》所規定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是每一個學生在該階段應當達到的基本要求。教師首先要熟悉每一單元、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分析學生要“學會什么”,教師要“教什么”。再圍繞“三維目標”,對照學段目標來科學制定課時目標。設計的課時目標切忌大而空,要小而實。再結合學生實際,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緊緊圍繞所設定的目標實施教學活動。
三、以生為本,優化課堂教學
(一)關注音樂本體,教學形式要為教學內容服務
音樂性是音樂課堂教學的靈魂,我們所設計的教學形式都應該緊緊抓住教學內容的音樂要素,用音樂的手段解決音樂的問題。我們提倡課堂氛圍的活躍和學生的積極參與,但是不能在一節課內把各種教學手段都運用上。又唱又跳又演又是打擊樂,這樣看似熱鬧的課堂背后,是讓學生離音樂越來越遠。他們不但歌曲沒唱好,音樂知識技能也沒能掌握,更談不上獲得音樂的體驗。
因此,我們要在倡導音樂課堂活躍形式的同時,更要有實在的內涵。應該靜下心來,沉潛到音樂本體之中,脫掉那些華而不實的外衣,回歸最實在的課堂,讓學生在體驗和實踐中學習,才是我們應該積極探索的。
(二)以學生為主體,遵循“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在教學設計上,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思考所設計的環節學生是否能夠完成?如果不能完成,還可以用什么方法和手段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得知識與技能。每個班級的學情不同,每個孩子的音樂能力各有差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做出教學調整,不能只顧著“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
農村孩子比較靦腆,不善于表現,缺乏自信。我們可以設計一些音樂游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習興趣。及時發現學生的進步,給予鼓勵,培養自信心。
四、立足課堂,培養音樂能力
在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背景下,農村學校更應認真審視當下的音樂課堂教學質量。我們應了解國家義務教育音樂學科質量檢測的導向,建立起“培養學生音樂能力”的教學思維,將提高學生音樂能力落實在課堂上。
唱歌教學是主要的音樂教學內容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唱歌教學支撐著整個音樂教學,是獲得良好音樂素質教育的最佳途徑。所以,上好唱歌課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的教學不只是讓學生“唱會歌”,更要“會唱歌、唱好歌”。教師要及時發現并糾正錯誤的歌唱方法,培養正確的歌唱習慣。讓學生在唱會歌的同時,不斷提高歌唱技能和表現能力。
我們可以在教唱旋律、歌詞等環節中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美;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身體律動去感受不同節拍的韻律感,掌握音樂節拍的特點;還可以通過理解歌曲的意境,掌握音樂基礎知識。比如:四年級上冊《茉莉花》這一課,我們可以對“讓我來 0將你摘下”這一樂句的休止符節奏做深入的分析:“這里的八分休止符恰恰表達了作者‘想摘又舍不得摘的那種猶豫不決的心情,更是飽含了作者對茉莉花的喜愛之情?!蓖ㄟ^這樣的引導,學生不但掌握了八分休止節奏的演唱技巧,也體會了歌曲的情感美,從中獲得了美的體驗。
五、結束語
《課標》中指出,“……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發展音樂才能提供空間”。農村孩子雖然音樂表現力不強,音樂能力不高,但是他們卻具有樸實勤學的優秀品質,我們應鼓勵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成為主體,通過唱、聽、演、奏等教學活動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形成基本音樂素養。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不斷總結,構建有效音樂課堂,讓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在音樂課堂中得到開發。
基金項目: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第二批立項課題——“提升鄉村中小學青年音樂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實踐研究”(編號 QG1352-15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一丹(1972.12-),福建省泉州臺商投資區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