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燁波 徐常麗
摘要:目前,我國是社會主義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期,聲樂教育在不斷改革完善,聲樂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它以人嗓為樂器,配合人體的特殊肌能完成。而口腔作為人嗓發聲的必經之路,它的收縮變化直接影響到聲音的質量,所以研究歌唱中的口型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聲樂;口型;訓練方法
一、選用適合的教學內容
音樂產業迅猛發展的環境下,中國傳統聲樂文化對音樂傳承也起到了很大效用,并充實了教學,填補了知識的空白。在選擇聲樂教學內容的歷程中,第一,應思量學生對傳統聲樂文化的接納,并選擇原有的傳統音樂作品逐漸滲入到傳統的聲樂文化里,使學生能夠接納長期的教育。第二,結合聲樂教學的現狀,針對性地選擇擁有本土特色的傳統作品,可以引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致,深化對傳統聲樂文化的領會。
二、豐富樂器教學與聲樂表演體驗
樂器演奏和聲樂表演在高校聲樂教學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該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使其中融入情感的體驗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樂器演奏不同于人的嗓音演唱,幫助學生賞析樂器表演、體會樂器表演中的情感,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演唱情感的流露具有促進作用。聲樂表演則更加綜合,其中既有演唱者的演唱又有樂器演奏,其音樂內容更豐富,音樂氛圍也更濃厚,很容易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使情感的審美都得到更深層次的鍛煉,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聲樂審美能力和情感體會能力,對于學生的綜合素養也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依字調配
字指的是以普通話字音為標準的純正發音的前提下,內口腔垂直的聲音和氣息走向做到聲音圓潤和腔體的婉轉。橫字采用豎口型,豎字采用橫口型(抬笑肌),兩種口型相結合的原則。如:歌唱含有a、i、e元音的字時,容易唱得偏窄、尖,就要采用在豎口型基礎上微抬笑肌結合,即口腔內豎著打開的方法來歌唱,使能唱得豐滿柔美。遇到包含有o、u元音的字時,容易唱得空、虛、暗及吐字不清楚。要采用抬笑肌的同時與豎口型并存即唱字發音時強調口腔內部微笑打開,同時又要保持氣息的垂直的運動方向。依字調節口型要求恰如其分,否則開得過大音散,過小音又出不來,同時注重垂直和聲音貫通的感覺。
四、開口音引入閉口音
從咬字吐字的角度上來看,閉口音的咬字沒有開口音咬得清晰,在歌唱時想要歌曲的音樂線條順暢連貫,就更加考驗演唱者的咬字水平了。當歌曲中出現i、u、e閉口音作為高音且又延長的時候,口型偏扁、平的話,高音不容易上去,而且保持不住,就可以用開口音“a”來帶,這里所說的“帶”不是直接代替,如果直接代替的話會造成咬字含混不清的問題,所以這里指的“帶”是將開口音帶入到原有的字母中,使其更容易打開腔,形成更容易獲得共鳴的口型。但是要使用這個方法還有一個條件,就是字尾歸韻要快,也就是最終還得歸到原來的字上。如在歌曲《我的江河水》中的最后一句“誓為愛情,為江山清流”的“清”,它的音落在小字二組的B上,音區是比較高的,又在此停留十多拍,想要把高音保持住又不擠嗓子是不太容易的,所以在演唱的時候就可以用“qing-yi-a-ang-qing”等方式完成,在此過程中把字母“a”帶入,是為了更好地打開口腔,使通道更容易打開,獲得好的音響效果。當然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是咬字有點不太清楚,所以比較適用于初學者及解決不了高音的時候所用,當我們能用原本的字解決高音時,就不需要再使用此方法。這個方法用上面的觀點來說的話也可以叫作“橫字豎咬”,都是為了使難咬的字通過口型的變化使聲音更加通暢。
五、依聲樂類別口型的區別
獨唱聲樂作品突出歌唱者的個人音色和魅力,聲樂口型技巧選擇上會偏重于抬笑肌,在抬笑肌的基礎上促使與內口腔豎的感覺。橫豎結合,分工合作。合唱是多聲部聲樂作品,由于歌唱者人數較多,每個聲部都要像只有一人在歌唱,這種情況下要形成統一的音色、位置實屬不易。因此訓練過程中多強調豎口型,以u-o-a-e-i的母音逐步進行訓練,唱u母音時不能過暗,做到uoa三個母音口咽腔開度基本相同,o母音是中心,縮小就是u母音,再抬點笑肌形成a母音。唱a母音時,手指可以放到耳根的牙關處,當打開口咽腔時,這里就會深陷下去形成小坑。這就是內口“打開”的狀態。每種聲樂技巧都不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豎口型與抬笑肌兩種口型技巧也是各有千秋,各有利弊。探討了兩者的關系以及與元音、吐字、共鳴之間的聯系。我們在歌唱中要依字詞、角色、聲區、情緒具體作品等方面適當的調節口型。口型技巧是為了更好獲得歌唱音響效果,更加完美的表達音樂作品。因此聲樂技巧訓練時,不能夸大口型的作用,應恰如其分的使用口型。
六、結語
聲樂是一門美的藝術,好的口型既能使外觀美,又能使聲音通。但歌唱的本質是發出優美動聽的聲音,口型的訓練也只是為了獲得更優質的聲音,切勿本末倒置,為了好看的口型而不去管聲音的好壞。不管是哪種口型都要經過長期的反復訓練,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了解歌曲所需要表達的情感,才能找到合適自己最舒適的口型,將自己的聲音發揮到得更好。
參考文獻:
[1]李翔.膚說漢語歌唱與美聲口型(音色)[D].貴州大學,2007.
[2]羅平冠.聲樂教學之我見[J].戲劇之家,2015(17):215+218.
[3]姬彬霞.聲樂技巧豎口型與抬笑肌微探[J].黃河之聲,2016(09):76-77.
作者簡介:韓燁波,上饒市演出管理站;徐常麗,上饒市演出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