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發展歷史悠久,歷經千年的時光洗禮,沉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隨著國際文化的交流融合,各種潮流文化不斷沖擊著我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逐漸失傳。文化館是記錄史實資料、民俗特色文化遺產的機構,肩負著搜尋、歸納整理文化遺產的重任,如何更加高效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民族精神,是當代文化館需要重點改革的方面。
關鍵詞: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精神文明的見證,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當代依然發揮著重要的精神影響作用。文化館是區域設立的傳承歷史文化的組織部門,專門收集民俗特色文化技藝,對瀕臨失傳的寶貴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發掘和保護,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遞著豐厚的人文精神,讓人民群眾更加深切的感受我國的民族氣概,為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感到驕傲。因此,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文化館必須堅守民族本心,全力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落實文化館的應盡職責。
一、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因為國際化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本土文化受到強烈的沖擊,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得到有力的保護,已經逐漸失傳。在世界文化沖擊的背景下,文化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面臨著更嚴重的挑戰,接下來將從幾個方面入手分析文化館保護非遺存在的問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我傳承受到文化生態環境的挑戰
我國歷史發展悠久,從古代就有專業的記錄史實和特色風俗的機構,為后世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當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就是通過文化館進行傳承發揚,但是由于受到世界先進思想文化的沖擊,國民對傳統文化的意識逐漸淡薄,很多新生代的孩子基本都不知道我國的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對優秀的民俗文化、古老的技藝認同感不足,而且當前城市化發展快速,人口逐漸朝著城市聚集,越來越多的原生態文化被分散和沖淡,一些日常傳統文化習俗逐漸隨著老一輩的離去而沒落和消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環境逐漸縮小和破壞。
(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不足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除了中國之外,其他三大古國已經在歷史長河中消失了,中國的民俗文化能夠傳承至今,要歸功于古代君主對歷史都有著較為強烈的記錄和總結理念,尊重歷史發展,還設立了專門記錄史實的史官,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但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隨著人口流動而分散,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意識都不足,區域性的文化館無法協調眾多地方的文化特色。而且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和當前世界潮流文化通過互聯網在不斷入侵,強烈影響青少年的傳統文化認知意識,導致越來越多的特色民俗技藝逐漸失傳。
二、地方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
(一)創新思想,開拓思維,用先進理論指導實踐
時代在不斷創新發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為了傳承發揚文化遺產中的精髓,文化館要落實保護和傳承職責,也需要不斷創新保護理念和工作方法,融合現代高科技的優勢,加強對文化遺產的收錄工作,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發掘更多豐富的文化遺產史實資料,并妥善歸類存檔,讓優秀文化能夠得到有效的傳承。
(二)加強宣傳力度,增強群眾保護意識
互聯網發展帶來更多先進的文化思潮,群眾長期與網絡接觸,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新鮮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保護意識逐漸薄弱。文化館要防范互聯網對傳統文化的沖擊,還要抓住互聯網共享平臺帶來的文化傳承優勢,加強網絡宣傳力度,讓國民能夠通過網絡了解祖國不同區域的文化特色。比如傣族的潑水節,廣西壯族的山歌文化,川劇變臉等民俗技藝,還有一些傳統節日的活動,元宵節賞燈猜燈謎,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等,都能通過在互聯網上了解最真實的傳統文化活動,讓廣大群眾都能夠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文化館可以定期開展特色民俗介紹活動,邀請一些老年人講解祖先口口相傳的一些歷史典故,提高廣大群眾的保護意識。同時,文化館還可以開設青少年傳統文化科普班,多給孩子科普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特色文化,讓孩子從小形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懂得尊重歷史文化,傳承優秀民族精神,讓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熏陶,成為三觀正直的優秀接班人。
三、結束語
文化館是挖掘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民俗文化的機構和重要傳承基地,館內挖掘整理和收藏著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特色傳統文化風俗,為廣大人民群眾展示著獨特的文化魅力,也向人們講述著中國故事,展現著文化自信。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國家對歷史傳統文化的高度認知,人民群眾對歷史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不斷加強和日益關注,為了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效率,文化館還需不斷融合互聯網的優勢,做好文化的記錄保護,加強群眾的文化保護意識,讓非物質傳統文化能夠在時代中繼續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張曉萍.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職能及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9):13-14.
[2]趙輝.新時期地方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探析[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12):156-157.
[3]馬虹.文化館如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J].河南科技,2010(16):238.
[4]春潮.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0(3):13-14,139.
作者簡介:劉蘊茹,遼寧省營口市鲅魚圈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