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凌 袁寶紅
摘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采用體驗式教學,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本文探究了體驗式教學的內涵與作用,并從吃透教材,挖掘出體驗式教學的環境素材、營造氛圍,創設出體驗式教學的合適情境、現場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體驗這三個方面,提出小學思想品德課堂上采用體驗式教學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體驗式教學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學習的主體是7—12 歲的小學生,這些學生從年齡特點上來說,正處于人生中的兒童時期,在家中倍受父母及祖父母的寵愛與呵護,缺乏獨立生活能力,依賴心理特別強,有的學生在家中長輩的寵愛甚至是溺愛下,缺乏常識性的知識,對實際生活的體驗能力較差。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小學生正處于大腦發育與個人品德形成的黃金時期,通常對新鮮的事物充滿好奇之心,特別是對于音樂、音像等形式的刺激容易接受,通過自身的實際體驗來觀察和感受生活,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采用體驗式教學,可以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1],能夠很好地引導小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得身體和心理上的真實感受與感悟,既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出來,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什么是體驗式教學呢?
一、體驗式教學的內涵與作用
所謂的體驗式教學,就是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的要求,科學地創設教學情境,設計各種有效的教學活動,有目的地去引導小學生進行身體或者心理上的體驗,將其代入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通過反復地觀察、感受、移情與體驗,填補小學生生活常識上的空白,達到自我反思、完善與提升,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采用體驗式教學,既能夠掌握課堂上的現實情況,又能夠找出教學中的不足與問題,進一步總結教學經驗,探尋構建體驗式教學的正確途徑與方法,使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有效提升。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體驗式教學的策略
小學時期是一個人一生發展的基礎時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身體的生長發育快,正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時期,尤其是小學生的大腦正處于關鍵的發育時期,各種感官的能力在逐漸加強,對事物特別敏感,有強烈的認知和辨知欲望。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特點,采用體驗式教學對小學生的身心實施正能量的影響,使其對知識、生活、學習產生深刻的體驗與感觸,并深植于頭腦之中,在潛移默化中納入自身的知識體系當中,自知自覺地用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2]。具體來說,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吃透教材,挖掘出體驗式教學的環境素材
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采用體驗式教學,第一步就是要有合適的環境,教師要積極地去研究教學內容,挖掘出能夠創設體驗式教學的環境素材,找出能夠學生產生共鳴的情感因素,這樣才能設計出學生喜愛的環境,這種環境可以是學校環境,也可以是家族和社會環境,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和用心體會,發現環境中的正能量情感,利用環境中的德育因素使自己產生深層次的道德情感體驗。
(二)營造氛圍,創設出體驗式教學的合適情境
教師要善于利用環境素材,創設出相關的體驗式教學情境,可以通過讓學生親身表演的方式來加強體驗。如創設安全教育情境,讓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安全事件,然后自行反應去解決問題,教師要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并對學生的做法給出評價,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地保護自身安全,并讓他們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3]。通過親身體驗,學生的各種感官得到了真實的刺激與體驗,在這些情感體驗當中,學生能夠發現自己的需求與問題,產生真實的想法與感受,令學生產生深刻印象,并能對所學知識記憶深刻。
(三)現場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體驗
學生畢竟處于現實生活當中,真實的生活情境對學生思想品德發展至關重要。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入學校周邊環境,如到商店觀察貨物的品種、售貨員的工作情況,商品的質量如何,既讓學生對真實生活有了接觸和了解,又普及了食品安全問題。在此期間,需要教師鼓勵學生全身心投入,讓學生感到安全和信任,才能勇敢嘗試和體驗,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正感受,并能在班級中與他人充分分享與交流。
參考文獻:
[1]童慶文.新時期如何讓小學思品課堂更加生動有趣[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178.
[2]劉燕.芻議如何讓小學思品課堂回歸生活[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8):203.
[3]張瀝.簡析小學思品課情境式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8(11):23.
作者簡介:葉凌(1976.08.13),吉林省農安縣合隆鎮中心小學;袁寶紅(1978.02.10),吉林省農安縣合隆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