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BJD被稱為球形關節人形,也就是縮寫的“Ball Jointed Doll”,是一種具有球型關節,可以自由站立活動的逼真人偶。目前國內許多BJD品牌所設計生產的BJD人偶少與國內傳統文化接觸創新。國內外有關BJD方面的論文大多是對BJD人偶的國內競爭力以及妝容服裝的研究,而本文將會對BJD人偶在中國市場該如何進行本土化發展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BJD;中國市場;傳統文化;創新
一、BJD簡介
球形關節人形的開拓者是漢斯·貝爾默,他做的第一個人偶是用紙、塑料以及金屬制作出來的,在人偶重要部分安裝球型活動關節,方便隨意組裝和拆卸。現在的BJD娃娃制作十分精細,關鍵部位都裝有球型關節,用彈力繩連接在一起,通過調節彈力繩找到最合適的松緊程度,使它能夠在彈力繩的拉扯下做出許多接近于真人的姿勢。最早生產BJD娃娃的廠家是日本的VOLKS公司,SD娃娃是他們在1998年推出的一款BJD,帶著“作為人偶中最高產品”的期望,VOLKS在會員刊上對 SD做出了定義:
“隸屬于人形一類,是第一個無二擁有自己的靈魂的個體”。
從此以后BJD都被稱為“球形關節人形”。
二、JD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筆者經過調查發現,近兩年來BJD在國內的市場在不斷擴大,早前BJD娃娃大多由日本和韓國生產,需要依靠網絡代理商來進行銷售,尤其因為BJD有需要手工制作的部分,所以價格普遍偏高。目前國內比較有名的娃社有AS,DZ還有龍魂鬼契等等,原本在消費者心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外品牌,現在也已經被許多國內娃社取代。目前許多娃社都制作出了更符合國內審美的娃體和五官臉型,有些利用中國古代神話來作為制作靈感,為娃娃創造具有中國風的人物背景。除卻在BJD素體的制作上更偏向于國人審美外,許多BJD的服裝上也變得更加多樣化,近年來開始給娃娃套上具有中國特色的漢服旗袍等服裝。
三、如何推廣創新國內的BJD文化
如何讓中國所設計制作的BJD在市場更進一步擴大走向國外,或許需要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讓購買者從視覺上直觀的獲得特別的美的享受。美是不分國界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絢麗的民族服飾特色具有極其鮮明的地域特色,存在很大的市場潛力。
中國民族服裝的制作工藝有著非常顯著的民族特色,例如中國西南地區的扎染、蠟染以及傣錦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其制作都帶著強烈的手工色彩。BJD的服裝設計能夠直接體現BJD的個性特征,可以作為BJD創新的有力突破點,服裝設計不能局限于民間藝術的印象,中國傳統文化也不是簡簡單單的民族風格,從材料、工藝、色彩和圖案等多方面都可以體現出中國的特色文化。現在使用現代服裝的結構,采用不同的民族特色選定配色方案, 在服裝的面料、輔料的選擇上按照民族元素的配色方案進行,現在采用流行服裝結構同時使用棉麻類材料的形式在市場上比比皆是。另外在服裝上采用民族刺繡形式或染織形的工藝也逐漸流行起來。
中國傳統的民族工藝具有手工的特殊味道,現代流行風格應當和純手工的工藝技術相結合,BJD娃娃本身作為一類精美的手工藝品,應當好好利用其特性,更好地和其他手工藝結合起來,融入和發揚屬于我們自己的中國特色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清水baby,元氣森林.BJD娃娃的秘密[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
[2][美]科斯基寧.移情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3][美]格倫·厄本(GlenL.Urban),約翰·豪澤(JohnR.Hauser).新產品的設計與營銷[M].華夏出版社,2002.
[4]陳云崗,著.品牌觀察[M].中信出版社,2002.
[5]Childbearing Womens Fears: At the Heart of?“Choice”[J].The Journal of Perinatal Education.2003(4).
[6]Reliability of Echo-Guided Septal Ablation in?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First Choice Also in?Young Patients?[J]. Jurado-Román Alfonso,Piqueras?Flores Jesú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Cardiology. 2019(13).
[7]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Surgical Care: When Is?Regionalization the Right Choice?[J]. Chhabra Karan?R,Dimick Justin B.JAMA surgery. 2016(11).
[8]The EditorsChoice.[J]. Akdis Cezmi A,Ballas Zuhair K.The?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2018(1).
作者簡介:凌銘鈺,云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