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聰慧 成龍平
摘要:農村的美術教育和城市的美術教育不同,教育資源上的差別讓有些農村的高中學校對美術教育不重視,寫生課開設地較少,甚至有的農村學校根本不開設寫生課。其實農村的大自然就是農村美術最直接的寫生來源,農村的傳統文化對高中生寫生也有很大的幫助。本文探討了如何在有限資源的農村環境下,將本地文化融入農村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以期讓農村高中學生也能在生活中學到更多的美術知識。
關鍵詞:高中美術;本地文化;美術教學
農村的美術教學發展較慢,缺乏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是農村美術教育存在的最大的兩個問題。其實農村的自然資源和傳統文化就是藝術創作最好的來源,教師進行高中美術的教學時,應該要注意將本地文化和美術教育進行融合。一年一度的青田船寮龍舟文化節就是麗水傳統文化,本地高中美術教師可以利用龍舟文化對高中學生進行美術教育,將本地文化與美術教育完美結合。
一、青田船寮龍舟文化節融入高中美術教育的要點
青田船寮龍舟文化節是麗水一年一度的傳統文化節日,每年的端午,龍舟文化節都會在船寮鎮船寮村舉行。在龍舟文化節當天,村民們歡聚在河畔,共同迎接龍舟的到來,現場熱鬧非凡。首先龍舟文化節開幕式前要進行沐手禮和點睛儀式,點睛儀式結束后,就是富有民俗氣息的龍舟“上水”儀式。河畔圍觀的人群一邊為龍舟健兒加油打氣,一邊拿著手機拍照拍照視頻記錄。此外,還可以吃龍宴、欣賞魚燈舞、百鳥燈舞、舞龍等民俗活動,青田船寮龍舟文化節將本地龍舟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將龍舟文化融入高中美術教育時,教師帶領學生創作的方向有很多。比如對龍舟形態的描繪、對開幕式的描繪、對上水儀式的描繪、對圍觀群眾的描繪、對龍舟健兒的描繪等。在龍舟競賽結束后,龍宴、魚燈舞、百鳥燈舞、舞龍等活動也是創作的來源,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龍舟文化節方方面面的特點進行美術創作。
二、龍舟文化融入美術教學的要求
(一)實地寫生,吸引學生創作興趣
在農村高中美術教學中,美術教師能利用的教育資源不足,很多高中美術教師僅僅依據美術課本來對學生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將美術課本的知識和技巧記住,但是無論教師將美術的構圖和布景給學生講得多么細致,都不如讓學生來一次實地寫生效果更好。語言的描述對于學生來講是空洞的,再美的語言也無法將一個場景完美形象地重現。藝術來源于生活,教師要將學生帶到龍舟文化節中,讓學生去感受民俗文化的熱鬧氛圍,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觀察,去思考,才能創作出更鮮活有個性的美術作品。
(二)方法指導,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在高中美術的課程中,涉及很多中畫法,素描、水彩、彩鉛、油畫等,教師要將這些繪畫技巧教授給學生,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繪畫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學生進行實地寫生前,可以讓學生先對自己喜歡的龍舟圖案進行臨摹,初步掌握龍舟的繪畫技巧。對學生的技巧指導也要加入創新思維,讓學生明白,對龍舟文化的描繪,不僅僅是可以寫實的,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加入他們喜歡的元素,創作出新形式的作品。比如在描繪龍舟鱗片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龍舟是根據龍的形態來創作的,但是誰也沒有見過龍,所以我們在描繪龍舟形象的時候,也可以進行創作,根據自己的想象豐富龍舟的元素。
(三)適當指導,因人而異
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繪畫方法指導和要求上既要全面,也要適當,要遵循適時指導、適度指導、適當指導的原則。適時指導就是要在學生自主學習后感受到困惑時,教師進行適時地指導,這時候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很大,教師在這時候對學生加以適當點撥,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4]。適度指導要求教師對學生的繪畫技巧指導要適度,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進行指導,以免難度過大打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或者難度過小造成學生不重視。適當指導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不要指導過細、過多,應該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留足時間。如果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面面俱到,就會局限學生的思維,影響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5]。除此之外,對學生技法的指導還要靈活。雖然教學要求創新,但是教師也不能特意要求所有學生進行創新,可以在學生原有的作品上加以線條、色彩、構圖等方面的指導。對于高中學生來講,這其實也是一種創新,能夠培養學生的美術思維,在學生再次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會有章可循。
三、總結
農村的鄉土文化十分豐富,不僅僅是本文中提到的龍舟文化,一些農村的竹雕、根雕、石雕等,都是學生進行美術創作的靈感源泉。還有一些農村的特色婚禮、周歲禮等重大慶祝活動,也包含著很多農村美術文化在內。在農村的高中學校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術教育要結合本土特色,將本地文化融入美術教學中來。一方面,農村教育資源缺乏,但是民俗文化卻種種多樣,是美術教育的優秀題材;另一方面,將本地文化融入美術教學中,還有助于學生了解本地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培養學生保護傳統文化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意識。在融合本地文化進行美術教學的同時,教師要注意指導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也要注意方法的適度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留足自主思考的空間。
作者簡介:周聰慧(1989-),本科,青田縣船寮高級中學;成龍平,麗水學院附屬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