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英男
摘要:群眾文化藝術是現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本內容,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不僅僅需要外在的國防武裝力量,更需要文藝創作,人民更需要富足的內心。黨的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強調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提出以改善人們生活為根本目的的五位一體。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為了我們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關鍵詞:群眾文化;改革傳承;應對措施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最有理由充滿自信的。第一,自信源于我們承載著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典籍和文化遺產浩如煙海,放眼世界這是絕無僅有的。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既古老又年輕的文明,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最獨特的一顆星,歷經數千年的洗禮依然挺立,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依舊生機勃勃。第二,自信從奮斗中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所以散發出無窮魅力,就在于它源自用鮮血和汗水熔煉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試著長期艱苦奮斗中不斷升華的文化精華。第三,自信從實踐中來。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偉大實踐中,中國道路不斷拓展,中國理論不斷豐盛,中國制度不斷完善,創造出諸多中國奇跡。
一、當下群眾文化藝術的主要特點及現狀
(一)公益性
群眾文化藝術的公益性主要體現在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文化事業的建設工作,并且為文化活動提供相應的經費,落實各種優惠政策,政府的投入和市場經濟進行有機的結合,利用這種形式來調動群眾對開展此類活動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二)通俗性
主要就是指各種文化藝術能夠與現實生活進行緊密的聯系,淺顯易懂,并且同時還具備了知識性以及教育性等諸多特點,能夠與群眾們之間拉近距離,容易得到廣大群眾的接受和認可。
(三)群眾性
主要就是指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數量較多,且對豐富和精彩的文化活動內容十分喜愛,此外還有大量來自群眾身邊的民間藝人,我們必須重視文化藝人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充分利用其價值和作用。在開展活動中,我們需要密切地關注群眾的情緒,需要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結合實際,適當調整活動的類型以及組織形式。
(四)多樣性
群眾文化藝術形式的多樣性主要就是指群眾社團比較多,種類比較齊全,具有十分豐富的藝術資源,比如書畫、演唱以及大秧歌等諸多群眾文化活動社團。群眾文化藝術是一門綜合的傳播藝術,指向了一種語言形態,目的是為了和群眾在輿論上保持共進,最終實現信息傳遞、情感交流的目的。“藝術”指向了群眾文化藝術語言表達,都是一種為了群眾需要的語言“表演”,這種表演是語言藝術手段的多元性,著重體現群眾的接受性和感染力。現今,隨著傳媒技術的演進,這種交互式互動性的傳播漸漸成為一種趨勢,并且主導了整個群眾文化藝術的改革的新動向,體現了由線性傳播向尊重群眾聽眾需求的雙向互動模式轉變的指向性。
二、群眾文化建設的應對措施
十九大以后,中國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人們已經由物質需求逐漸轉變為精神需求,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推動群眾文化建設勢在必行,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勇挑重擔!我國要想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國家建設的需求,就必須在新時期進一步努力推動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調整新型戰略。整體研究客觀規律的年輕科學,群眾文化的發展,可以說貫穿了整個時代,整個民族的文化生活,生產活動之中。如果把物質文明當作工科的話,無疑,群眾文化就是文科了,對比來自自然物質的理性,精神文明則更加感性。現如今,這門科學已經成為了我國發展的一個重大組成部分,是經濟發展的支撐,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如同鳥之兩翼,唯有共同發力才可以促進祖國的繁榮富強,人民的安居樂業。
(一)抓基層政府工作人員的意識形態
群眾文化的發展程度和對人們的傳播思想,以及開展的活動也是有著密切關系的。那么,文化活動如何順利進行又應該怎樣做呢?第一步,各地的文化保護協會要積極配合,開展一些適合大多數人們參加的活動,并且設置一些小型的獎項,這樣可以激發人們參加比賽的精神。第二步,可以舉辦文藝演出,例如與主題有關的戲曲表演或者是歌舞表演,公益活動等,讓人們加深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第三步,提高黨員干部們的意識,積極做到督促和帶頭作用,此類措施同時運用于城市和農村,可以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群眾文化是以群眾為中心,以群眾為基礎構建而成的,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我們一定要把握文化建設的本質在于群眾。在基層政府中,我們需要牽頭開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動,比如地區特色舞蹈,地區特產美食等等,吸引群眾自覺地加入到這一類活動中來,擴大組織建設的隊伍。
(二)創建文工團
創建一些有價值的文工團。就基層的老百姓而言,以發揚群眾文化的精神為主,用來提高百姓對于群眾文化的熱情,而創建的宣傳文化的文工團,這也是弘揚群眾文化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有力的宣傳力度,才能激起人們的欲望,才能讓人們對于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才能最大幅度的加強文化的建設。
(三)組織社區表演
每逢佳節,各個鄉可以各自問單位到縣里舉行以群眾、百姓為單位的表演,以保證文化長久不衰的傳承下去。比如:很多地方有的習俗,春節鬧社火、十五鬧花燈,都是傳承群眾文化的方式。
三、總結
矛盾與解決矛盾的方法一直都是共同生長的,群眾文化藝術創作作為一種獨特可再生的動態精神財富,實質是一種文化資源不斷創新發展,自我價值不斷實現的過程。面對不同的受眾,我們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用全新的觀念審視著時代與人們的需求,唯有此,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使群眾文化根植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使中華名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張會文.談如何提高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水平[J].戲劇之家,2017(03):265.
[2]王太平.群眾文化藝術的創作現狀及對策研究[J].大眾文藝,2016(16):13-14.
[3]嚴志會.簡析群眾文化藝術創作存在問題及相應對策[J].大眾文藝,2014(14):13.
[4]莫建文.淺談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現狀及應對措施[J].美術大觀,2012(0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