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詩紅
摘 要:為了保障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必須提高對經濟危機的重視程度。本文首先對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重點對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策略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金融危機;經濟發展;應對策略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嚴重阻礙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和地區仍然沒有從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可見金融危機對于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破壞性。在經濟危機的嚴酷現實面前,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意識到研究經濟危機的重要性,并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型工作。當前人們對經濟危機已經有了逐漸清晰的認識,但是仍然沒有真正發現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以及規律。近些年我國在經濟發展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來有效緩解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也只是一種短期的行為,從長遠來說并沒有形成明確的方向和規劃。同時中國經濟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也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也存在發展的低谷,因此我國經濟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面對金融危機仍然存在較大的挑戰和壓力。
1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思考
金融危機對虛擬經濟以及實體經濟的發展均具有巨大的破壞作用,可以通過多個渠道對實體經濟的發展進行限制和阻礙,可以降低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的總體需求水平以及產出水平,進而引發國家和地區經濟的衰退。金融危機具有連鎖反應,短時間內便可以快速擴散,進而對經濟發展的各個部門以及各個環節產生破壞作用,導致經濟發展迅速衰退。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發生于美國,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金融危機便通過雙向渠道快速的擴展到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和地區。具體來說美國金融危機擴散的渠道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金融市場或者金融渠道,美國金融危機發生之后,世界上與美國金融部門和金融市場存在相互關系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機構和體系均受到了嚴重影響。二是通過貿易訂單以及信用貸款等,美國作為世界上的頭號大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其金融危機發生之后國際上的貿易訂單量迅速減少,與之相關的很多貸款和投資活動也停滯不前,導致全球貿易水平大幅下降,同時對國際物流的發展也產生了嚴重的破壞作用[1]。因此不管是金融系統的中斷還是收縮,均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嚴重影響,導致一個國家和地區乃至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衰退。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信用貨幣的需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投機需求方面,任何個人和組織都存在一定的利益需求心理,在經濟發展中表現的更加明顯,人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得相應的經濟收益,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人民對于貨幣存在較大的投機需求心理。二是在交易需求方面,經濟學研究表明在貨幣流通系數較為恒定的大背景下,國民生產總值與信用貨幣需求量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隨著國民生產總值的不斷提高,經濟發展對于信用貨幣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加。以發達國家為例進行分析,隨著發達國家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其關于實際制成品的生產規模逐漸降低,而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第三產業中的虛擬產業更加突出。隨著發達國家經濟水平其虛擬產業的產值規模逐漸增加。
近幾年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逐漸降低,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階段。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將會釋放出更多的人力資源和其他資源,有效滿足我國金融部門當前對各種資源的需求。在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金融創新得到了快速發展,并且產生了大量的利潤,在很大程度上超過了發達國家關于實體經濟部門的經濟投入水平。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追求更高利潤的資本的本性[2]。金融危機是客觀存在的,金融危機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如果金融創新水平超過了金融創新的需求,便可能會引發金融創新工具信用危機,進而導致發生金融危機。
2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策略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如果金融創新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或者金融創新需求得到過度滿足,均可能會引發金融創新工具的信任危機,進一步引發金融危機。從根本上進行分析,想要完全實現國際貿易收支的平衡穩定是非常困難的,也是基本不可能實現的。但是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來緩解這種國際貿易收支的不平衡。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為了保障中國經濟的健康穩定長期可持續性發展,盡量降低經濟危機的影響,相關部門一定要基于中國的具體國情以及中國經濟的發展現狀出發,來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戰略進行優化調整,實施符合中國具體國情的貨幣政策和金融政策。總體來說,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2.1進一步提高我國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
通過擴大投資和消費,有助于進一步帶動經濟的發展,保持中國經濟發展的健康穩定。現階段我國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出臺了一籃子計劃,其中重點強調在我國經濟后續發展過程中,要不斷擴大中央財政赤字,不斷提高國債的發行規模,以此來不斷提高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消費能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投資力度,具體包括政府購買支出以及政府轉移支出,實行結構性的稅收優惠,降低稅率,有效提高我國企業的發展活力,促進企業的發展。
2.2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
在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的產業結構已經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當前進一步發展的需求。因此對傳統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也是我國有效應對金融危機的關鍵措施,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一方面應該摒棄落后的傳統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應該對當前的發展模式進行優化調整[3]。同時還應該積極鼓勵新型發展模式的創新,促使中國經濟的發展更加符合中國具體國情,充分體現中國特色,實現中國經濟的健康穩定可持續性發展。
2.3加強對科研經費的投入力度
在網絡信息時代,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有效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率,更好應對金融危機的不良影響。這就要求我國在今后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進一步提高對科學技術的重視程度,加大對科研經費的投入力度,促進科學技術能夠得到更加顯著的發展,更好發揮其在我國經濟發展以及金融危機應對中的重要作用。中國科學技術的創新有助于對我國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促進我國經濟新的增長。在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方面,必須要符合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現狀,以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擴大內需作為基礎需求,積極推動我國產業各類要素向著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2.4建立系統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有助于促進我國民眾更好就業,降低國內的民眾失業率水平;二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有助于更好保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特別是在教育和醫療方面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
2.5進一步深化改革
首先要對我國當前的收入分配關系進行優化調整,一方面應該降低個人在社會保障領域的資金投入,包括教育、醫療以及其他社會服務方面,另一方面要提高我國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降低個人的納稅額度,變相提高個人的經濟收入水平,有助于更好改善個人的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其次要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從多個角度來對我國當前的資本市場結構進行補充完善,推動我國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另一方面提高我國的匯率有效性,提高利率的市場化水平。再次對我國當前的資源要素價格機制進行優化調整,積極提高市場主體對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還應該積極推動我國電力供水以及天然氣等方面的價格改革,優化調整原有的資源要素價格機制,促進更加科學合理的資源要素價格的形成。除此之外,還應該對我國的稅收體制進行改革,通過一系列措施來不斷完善我國的財稅體制,保障我國的財力與事權保持一致,特別是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可以鼓勵地方政府發行債券,擺脫公民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同時還應該不斷健全完善我國的政府財政體制,體制向著規范化透明化方向發展。
3結束語
基于上述分析,金融危機對于經濟的發展具有嚴重的破壞作用,因此在經濟發展中應該加強對金融危機的應對。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階段,為了保障中國經濟的健康穩定,實現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應該基于我國的具體國情和我國當前經濟的發展現狀,從多個方面進行統籌考慮,采取多種措施有效提高我國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建平, 張樂久. 歐美應對金融危機的流動性救助措施及啟示[J]. 證券市場導報, 2017(1):52-56.
[2] 宋敏. 全球金融危機十周年反思——基于中美兩國比較分析的視角[J].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33(3):11-19.
[3] 宋曉燕. 國際金融危機后十年監管變革考[J]. 東方法學, 2018(1):19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