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芬芬
摘 要: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的基礎,而這其中的數學教育又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小學數學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而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離開家庭的庇護,對外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所以這一階段應該以引發興趣為主,進行相關的游戲教學,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筆者便對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游戲教學進行了相關策略探討。
關鍵詞:小學教育;數學;游戲教學;策略探討
興趣是人們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在這一階段老師還是應以興趣引導為主要教學方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結合游戲進行教學,進而激發學生興趣,但是很多老師對于如何將游戲和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感到束手無策,面對這這情況,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做出改變。
一、營造游戲教學氛圍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在剛剛進入學校時,對于周邊新的環境可能還不太適應。對于較為死板的課堂教學模式或許也會感到無聊。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去營造一種游戲教學氛圍,使同學們感覺自己身處在一個相對輕松的學習環境中,這樣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老師的降低教學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老師在講述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這一節課中,老師可以在課堂上使用一個逢整點就報時的鐘表,在介紹鐘表的過程中,可以適時將時間調到整點,進行報時,在這其中加以相對幽默的語言進行講解,以其新奇度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也可以多介紹幾種鐘表形狀以及類型,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并借此活躍課堂氣氛,營造相對輕松的游戲教學氛圍。除此以外,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們進行鐘表的調試,便于學生加深對鐘表的認識,從而進行寓教于樂;類似的還有老師在講述一年級下冊中紙幣相關知識的時候,也可以用自身所帶的錢幣,進行實物教學,老師可以適當提出簡單的問題,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理解相關知識,同時也不至于過于反感數學知識。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老師也應該意識到,過于活躍的課堂氣氛或許會造成課堂紀律的混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還應該注意維持課堂紀律。
二、積極進行課堂互動
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們傳授相關知識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應該積極的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在課堂互動的過程中,老師也應該以一種輕松愉悅的方式進行,這樣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他們的課堂學習熱情,激起他們的求知欲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降低老師的教學難度。
例如老師在講述二年級上冊中的角的初步認識中,老師可以先以實物進行講述,便于學生理解,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見到,教室的墻角,老師可以詢問學生相關角度的,學生回答:直角,老師在教學時還可以讓學生自行考慮生活中具有角度的事物,以及相應的應用,有的學生回答:三腳架,相應的固定性非常好。對此老師可以予以贊賞,類似的課程還有,二年級下冊中的克與千克的相關教學中,老師可以拿一些水果,比如蘋果之類的,或者是鑰匙,再以電子秤為其稱重,使同學們更為直觀的了解相關概念,在學生們有了大致了解后,老師可以適當提出相關問題,對于回答正確的同學,老師可以獎勵他們水果。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從而降低教學難度。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尖銳的物體,老師應該予以妥善保管,防止學生們不慎被剪刀之類的尖銳器具傷害。
三、結合生活進行教學
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樣教學也離不開生活。小學教學更是如此,而數學教學往往是比較抽象的,思想較為單純的的低年級小學生或許并不能直接理解類似問題。所以為了便于學生們更加直觀,簡單的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教學,從而降低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接收難度,相應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老師在講述三年級上冊中倍的認識相關知識時。由于倍是相對抽象的,所以老師可以以現實中買賣東西作為例子,也可以以自己和學生們的體重來進行相關的講述,從而使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數學中倍的相關含義,也可以以紙幣作為例子,這樣既可以便于學生理解本堂課知識,又可以相應鞏固以前的知識,一舉兩得;類似的還有三年級下冊數學中面積的相關教學中,老師也可以結合現實生活進行講述,不如電燈的按鈕,皮球的一個面,等等,只有將問題不斷簡單化,才能使學生感興趣,進而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應該盡可能把問題將問題簡單化,以便于學生們更快的理解接受。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的在于,及時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游戲化數學教學,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老師那個該適當進行課堂上的互動,以便學生理解相應的數學知識,最后對于比較抽象的數學問題,老師應該及時的聯系生活,使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相應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效率,降低老師的教學難度。
參考文獻:
[1]魏昌祿. 數學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探討[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4):162.
[2]崔景濤. 試分析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策略的設計與應用[J]. 中國校外教育,2019(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