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米喬
摘 要:數學是小學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內容,在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確保高效,教師必須引發學生產生思考和疑問,才能帶入狀態,形成思維,探討過程,得出結論,內化知識。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與提問能力非常重要。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探討小學數學培養學生提問意識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提問意識;提問能力;教學策略
問題意識對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數學興趣的激發及數學學習效率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問題意識,才能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展開思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但就目前的教學形勢來看,很多小學生的提問意識并不強,對其數學的學習非常不利。
1.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薄弱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1.1數學知識具有一定難度,導致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小學生剛開始系統化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鑒于年齡普遍較小,數學基礎水平偏低,學習能力偏低,因此學習數學過程中常遇到困難,學習的難度增大,而畏懼的學習心態必然難以產生學習動力,這也影響了小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提問能力的提高[1]。另外,小學數學的知識點較為基礎,但各個知識點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在初始的學習階段中學生沒有打牢基礎,就會直接影響后續的遞進式學習,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小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畏懼感和不良心態,及時尋求原因,激發學生的提問意識,提高提問能力,產生學習動力,才有利于后續的數學學習。
1.2教師重視知識的主觀傳授,忽略學生的主動學習。學生培養提問意識,產生提問行為是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在這種主動積極的學習狀態下才能獲取較好的學習成果。反之,如果學生學習缺乏動力,缺乏主動思考問題,產生疑問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那么邏輯性強的數學知識和內容必然無法真正被學生吸收和內化,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2]。但當前,由于不少教師受到長期以來應試教育和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依舊處于絕對的傳授知識的地位,忽略學生對知識的主動獲取過程,這必然導致學生缺乏驅動力和興趣,難以培養問題意識。
由此可見,提問意識對小學生持續、高效地學習數學知識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學生只有具備提問意識,爭取到學習數學的主動機會,才能打破原有的傳統灌輸式學習束縛,主動學習和掌握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將其真正內化為自身的思維與能力。
2.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提問意識的策略
2.1突破傳統教學思維束縛,激發學生數學知識求知欲。過去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單向為學生講解知識點,學生被動學習理性化的知識,這樣的教與學方式枯燥而乏味,尤其是針對自制力較差,注意力難以保持長時間集中以及數學基礎水平較低的小學生而言,很難形成主動學習和發問的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突破傳統教學思維的束縛,改進教學模式,在引發學生提問,產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才能將學生帶入情境當中,發現問題,產生疑問,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個步驟是學習數學畢竟的過程,也非常契合小學生的學習規律。而問題情境的創設,則需要教師積極發揮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功能,讓學生處于問題情境當中,輕松和諧,自覺發問,促進其主動探索知識。
比如在教學“克與千克的認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天平、臺秤以及具體的物品帶入到課堂,創設稱重的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的過程中親身感受到1g與1kg之間的差別,從而形成基礎的知識概念,隨后再創設出問題情境:教師拿出一本數學教科書,再拿出一支鉛筆,要求學生思考兩者的重量。這個問題相對較為簡單,學生嘗試掂一掂就能得出結果。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任何物品都有輕重之分,要求學生在各種物品的重量感受下,逐漸產生對“克”和“千克”重量單位的認識,進而深入了解所學數學單位知識點。
2.2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提升問題提出的質量。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也是數學學習必備的能力之一,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提出“為什么”的疑問,才能更好地協助學生理順思維,找到正確的思路探索和解答,只有提高學生的提問質量,才能確保其對重難點的把握和思維的發展。小學數學的各知識點之間存在了緊密的聯系,提問的過程又是幫助學生串聯新舊知識,找到規律和聯系的過程,小學生在這時發展期認知能力,在已有知識的接觸上融入新的學習知識,才能構建更為完善的數學知識架構,形成知識體系,這對其今后數學知識的更深入學習非常重要[4]。
比如在教學課堂上,為了引導學生進行更高質量問題的提問,教師可以聯系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引發思考:小明的媽媽正在給家人分水果,如果每人分一個的話還剩下一個,如果每人分2個則缺少兩個,那么家里共有幾個人?小明的媽媽帶來了幾個水果?這樣的兩個問題有著緊密的聯系,也更能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因此在協助學生理論問題的聯系和知識點的關系時,教師就要鍛煉學生提問的意識和能力,即家里人數與水果個數之間存在哪些聯系等,找到聯系與規律后,學生才能更好地發現解答問題的關鍵點,從而發展思維。
2.3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確保學生有興趣發問。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教與學互動,誘發學生根據教師講授的知識點提出問題,培養問題意識,提高提問質量。因此,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親和力,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或是借助一些趣味性故事和小游戲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比如在教學“長方形”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先探討小時候玩過的各種積木造房的游戲,同時借助多媒體的動態展示積木建房、積木搭橋的過程,在探討到長方形時,教師再將其額外提煉出來予以講解。待學生在回憶中產生聯想后,教師在為學生埋下陷阱,引發誘導式的提問,確保學生能夠持續保持興趣和學習驅動力,形成發問意識,在問題的提出、解決下掌握所學知識。
2.4適時制造錯誤的問題,讓學生發現和提問。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錯誤的問題往往能激發學生的競爭力與求知欲,教師需要利用學生善于表現自我和樂于競爭的心態,適時主動去制造錯誤的問題供學生發現和提問,推動數學教學過程進展更順利。
比如在講解“余數”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列出這樣的算式:21÷6=3......4,讓學生發現計算的錯誤,隨后再誘導學生以多樣化的計算方式來證實它的錯誤。如6×4=24,而24只比21大3?;蚴?×3=18,18與4相加并不等于21等等。學生在推翻錯誤結果,提出驗證方式的過程,實際就是理清除法余數中不同數字之間關系的過程,經過這樣的糾正、提問、思考和解答的程序,學生不但能發現錯誤,證實錯誤,還能在驗證的過程中自行掌握余數的意義與方法,不但能提高提問意識和能力,還能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小學生而言,提問意識和提問能力直接關系其數學學習過程的科學性以及數學學習的效率,因此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提問意識對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手段,以學生的興趣點、學習規律等著手,有針對性地去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驗證問題和解答問題,只有在這樣的磨練中不斷強化提問意識,形成提問能力,才能促使學生提高思維和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馬俊梅.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問意識的研究[J].教學研究,2019,2(11)
[2] 金立明.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提問意識[J].教育戰線,2018,2(9)
[3] 鄭國清.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中華少年,2016,11(12)
[4] 張昌茂.培養問題意識激發創新思維——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文理導航,201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