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萍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簡言之就是尊重你手中的工作,并把它做到極致。技工院校培養的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技能型勞動者,把工匠精神培養融入學生品德教育,是技工院校堅持立德樹人宗旨的具體體現。
關鍵詞:技工院校 工匠精神培養 立德樹人
一、技工院校學生培養“工匠精神”的意義
“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靈魂,在經濟“新常態”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是用人單位在選人、用人時非常看重的素質。目前技工院校學生培養方面,仍不可避免的存在重視技能教育而輕視職業精神培養的現象,對工匠精神的重視不夠,使學生容易在進入職場后成為缺乏正確職業觀的技術人員,這就背離了職業教育的要求。因此,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德育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獲得專業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職業觀,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有助于推動技工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對技工院校學生而言,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創新進取等都是良好職業精神的關鍵詞,因此將工匠精神融入中職德育課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是學生應該樹立的信念,卻也是中職教育容易忽視的一個盲區。職業教育與普高教育不同,其目標是培養企業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根據對本地企業的調查,不部分企業對就業者的要求: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還需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吃苦耐勞,具有責任心。因此,中職學校在加強學生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讓每一位學生以敬畏的姿態投入到學習、工作中,有助于提升技工院校學生的核心職業素養。
二、找準工匠精神培養的切入口
“工匠精神”是追求極致的精神,是對手藝的精益求精,對產品的精雕細琢,其核心內涵在于不僅僅把工作當成獲取報酬的工具,而是樹立起了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技工院校學生的思想也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浮躁、功利,缺乏干一行專一行的鉆研精神。只有讓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滲透到學習和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才能夠使技工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收到實效。這就需要技工院校在學生品德教育中系統策劃,將德育活動梳理整合、深化升級,形成高品質的系列德育實踐行動。教學過程結合教學的內容為學生傳授技術能手事跡,不經意間培養、熏陶學生的工匠意識。在頂崗實習、工學交替中重視磨礪學生的工匠精神。除此之外,根據各年級、各專業學生特點,貫徹德育工作重點,精心規劃設計、全心組織實施,在開展的養成教育、社團活動、德育踐行等各項活動中,重視激發學生參與各項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實踐、反思、提高,自我內化工匠精神的意愿。同時,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身心”育人,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處處都能看到工匠精神培養的元素。
三、發揮好德育課堂主陣地作用
中職德育課教學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要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就需要將工匠精神的培育納入到自身的教學培養目標中,德育課堂是一個重要的陣地。要重視在德育課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職業生涯的成功有諸多因素,但是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主要是自身的綜合素質。德育課堂注重培養學生在日常的技能學習和技能實踐中要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引導學生秉持敬業、探索的學習意志進行專業學習,要在學習和技能實踐中精益求精,成為不同領域的行家里手,要讓學生懂得工匠精神是一個值得一生堅守的人生信條,這是實現職業發展與完美人生的重要保障。與此同時,要根據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和技工院校培養目標設計積極推進德育課程教育教學方法改革,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通過案例教學、情境教學、體驗教學、合作教學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一些學生沒有意識到工匠精神對于自身職業成長的重要性,有的學生只是抱著混文憑的想法進入中職學校來學習的。面對這樣的狀況,教師要想做好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工作,就要讓學生切身認識到沒有工匠精神就很難成為一個合格的技術勞動者,沒有真本事,在未來的就業中就會被市場無情地淘汰。并且在案例教學中,讓一個個具有工匠精神的成功者為學生樹立成功的榜樣,在成功案例的激勵中不斷影響學生,使原本在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學習方面的后進學生變成一個個具有工匠意識與精湛技藝的優秀中職生。與此同時要用相反的案例讓學生認識到沒有工匠意識就難以適應未來職業成長的需要,具有工匠精神才是未來成功應該具備的必要條件。從而使學生以高標準、嚴要求對待學習、對待工作,以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自己、對待職業,能夠在不斷的練習和實踐中磨練自己的專業技術,落實踏實肯干、不怕臟不怕累的精神理念,體會到工匠精神的本質所在,促進工匠精神培養目標的實現。
四、努力營造卓有成效的校園“工匠文化”
工匠精神在技工院校要“接地氣”。學校要凝練具有職教特色、反映工匠精神的辦學理念和學校精神,建設體現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工匠精神”已經轉化為人本化、大眾化、可教育化的理念。因此,技工院校應立足本地經濟發展實際,深入挖掘地方支柱產業中的“工匠”典型,立足學校辦學實際,深入挖掘學校優秀畢業生“工匠”典型,用身邊的杰出人物和代表,賦予眾多“工匠精神”可視化和可供模仿的原型,凸顯行業特點和辦學特色,讓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就在我們的身邊。要加強校企合作,汲取優秀企業文化的營養,從企業的使命、企業的愿景、企業精神、企業宗旨和核心價值觀中提取“工匠精神”,從而更加合理地設置專業,開展課程體系建設和師資培養培訓、改進實踐教學的實施和教學方法,將“精益求精”的企業文化滲透融合到學校文化建設中,以實現學校輸送的畢業生質量與企業需求的人才質量相吻合,實現“工匠精神”背景下校企文化的交換、分享、創造和整合,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專業技能,養成專業精神,零距離實現向企業員工身份的轉變,實現人才培育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同時,“工匠精神”文化要汲取校園傳統文化崇尚勞動的營養,轉化成現代職業精神,刺激學生產生文化認同。可以結合開學及畢業典禮、升旗儀式、成人儀式、入黨入團儀式以及職業紀念日等開展工匠精神教育;結合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文明風采”大賽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積極推進優秀企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通過宣傳學習行業勞動模范、學校優秀畢業生事跡等,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 陳曉娟以匠心,育匠人——工匠精神引領中職德育[J].福建輕紡,2017,(5),
[2] 曾環珠中職學校德育課如何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素質教育》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