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鳳翔泥塑是關中地區泥塑藝術的典型代表,它以其自身深刻的寓意和亮麗的外形深受大眾喜愛,本文從鳳翔泥塑的文化內涵入手,去詮釋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寶雞鳳翔泥塑充分的展現出來當地人民對土地,生命的熱愛,是研究我國民間泥塑藝術的寶貴資料。
關鍵詞:鳳翔泥塑;文化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引言
鳳翔泥塑是民間工藝美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形態都與我國古代各種學說有著緊密的聯系。發展至今的泥塑藝術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文化積淀、歷史演變等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二、鳳翔泥塑的文化內涵
鳳翔泥塑是當地勞動人民為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所創造出的一種民間藝術,主要分布在六營村,鳳翔泥塑歷史悠久,據《鳳翔縣志》 記載:縣境內發掘出土的春秋戰國、漢、唐時期的古墓隨葬器物中,有各種形態的動物、人物陶俑,如虎、牛、鴿、豬、狗、羊、獨角獸等,其形制相似今日之泥塑。泥塑藝術的創作靈感來源于生活,與當地的民俗習慣緊密地聯系起來。“對于民間藝術來說,特定的生活方式、文化方式是民間藝術產生、發展和生存的背景,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環境基礎,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決定并影響了民間藝術的創造動機、樣式和存在形態。”鳳凰泥塑所蘊含的非物質文化源于泥土,深深扎根于民間。
中華民族一向注重心境,在這種文化的統攝下,泥塑藝術在深刻了解民俗文化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造,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如手工藝人在開始創作前,融入了民間約定俗成的觀念之一,即“寓意性特征”。所以各種的造型、圖形、色彩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文化符號,這些符號承載著不容的內涵,創作人與審美者之間形成了審美上的共識,民間藝人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形成了雅俗共賞的藝術。張道一先生將以物傳情的內容和手法總結為幾點。其寓意內容概括為十個字: “福、祿、 壽、喜、財; 吉、和、安、養、全”: 寓意法為: “表號、諧音、象征”,這其實就是人民所追求的生活境界,把最美好的愿望用所熟悉的方法表現出來。鳳翔藝人用自己的語言和生活方式,運用獨特的表現形式,融入自己的藝術觀念,創作出精美的泥塑作品。這些藝術品蘊含著吉祥美好的寓意,既滿足人們的情感寄托又得到大眾的集體認同。由于這些寓意特征在融入作品前就已具有社會性符號,泥塑藝人在使用這些符號并賦予新內涵對物體進行藝術再創造時,又將主體認識和生活經驗融入其中。這就是常說的“共性與個性的結合”。
三、鳳翔泥塑的保護與傳承
鳳翔泥塑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同時它的發展與傳承也面臨許多問題。鳳翔泥塑的傳承主要有四條路線,傳承方式多為家傳和師傳,第一條傳承路線第一代傳承人是胡生春,這條路線是四條路線中最歷史悠久的一條,也是脈絡最清晰的一條。其中第四代傳人胡深入選于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這條傳承路線延續至今。第二條路線的第一代傳承人是人胡義和寧錄翠,在第二代傳承人中對當地泥塑產生影響最大的是胡新明,也是胡深的侄孫。第三條路線第一代傳承人是杜數堂,第三代傳承人杜銀現為陜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傳承人。第四條路線第一代傳承人是韓怡,第二代傳承人與其他幾條傳承路線相比人數較多。鳳翔泥塑的四條傳承路線仍在發展,只是規模不一。現如今只有第一條和第二條傳承脈絡發展良好,第三套第四條傳承脈絡逐漸沒落,由此可看出鳳翔泥塑的發展與傳承面臨著傳承斷代、傳承人老齡化等問題。
(一)傳承鏈斷代
目前鳳翔泥塑的傳承人大部分年齡在60-80歲,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已老齡化。然而,第三代第四代他姓的泥塑藝人的技藝難以傳承下去,第五代第六代胡姓青年傳承技藝不夠精湛,在六營村只有胡氏泥塑傳承情況較好,但新生力量不夠強盛。
(二)他姓泥塑藝人傳承現狀堪憂
傳承近百年的杜氏泥塑難以為繼。杜氏傳承人因泥塑費時費力,不容易翻模等原因不愿意繼續傳承下去,韓氏泥塑傳承也十分堪憂,后輩對泥塑熱情減退情愿出門務工,已經很少有人從事泥塑藝術。
鳳翔泥塑面對傳承危機,需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來改變現狀,第一,應對傳承人的培養給予大力支持,政府等相關部門應對泥塑藝人給予一定的補貼政策,讓傳承人生活無后顧之憂,安心專研泥塑藝術。第二,傳承人要改變世俗觀念。打破從“傳男不傳女,傳家不傳外”的規矩。大量招收對泥塑有濃厚興趣的徒弟,將技藝傳承下去。第三,大力培養傳承人才。政府應營造有利于泥塑人才栽培的政策環境,合理合法的認定代表性傳承人。
鳳翔泥塑只有堅持在傳承中創新,在發展中進步,創造出更多符合時代氣息的作品,才能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參考文獻:
[1]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張道一.張道一文集(下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3]楊萍.鳳翔泥塑當代變遷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4.
[4]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5]常琛.陜西鳳翔泥塑文化產業探索[D].中央民族大學,2010.
作者簡介:朱明圓,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