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宏
摘要:《上帝之城》是巴西導演費爾南多·梅里爾斯在2002年拍攝的一部作品。影片在上映后就引起了轟動并且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等諸多獎項及提名。影片圍繞著上帝之城展開,以一個出生于貧困家庭的黑人小孩布斯卡為第一視角講述了60年代巴西平民窟“上帝之城”內出生、生活在那里的一群孩子的命運。這部電影雖然是改編自小說,但是最終影片的表現很多方面甚至超越了原小說,在完成了敘事的同時也留下了很多很精彩的電影表現手法。這里大致從影片構成的不同元素入手,簡要的分析這部電影中敘事中的一些方法,也為更深入的研究增加一些思路。
關鍵詞:上帝之城;視角;敘事結構
一、鏡頭與運動中的人文氣息呈現
影片開始的幾十個鏡頭幾乎全是特寫,但是卻沒有任何交代環境的全景鏡頭,大熒幕呈現出的特寫鏡頭的表現力是極強的,雖然沒有全景鏡頭直接展現環境,但是卻通過大量鏡頭下的元素細節明確地營造出了的影片人物的生活環境:貧窮,落后的熱帶環境。比如,在戶外的環境中殺雞、臟兮兮的手拿著肉串放在炭火上烤、直接將刀把放到杯子里面攪拌,等等,這些鏡頭雖然不直接交代當地環境,卻不多不少地把當地的情況,民風表現了出來。另一方面,這一場戲的剪輯也為其增色不少,結合音樂將里約熱內盧的氣息濃郁的呈現給觀眾。
在這部電影的拍攝中,多使用手持鏡頭,穩定的鏡頭數量較少,尤其是在拍攝上帝之城的小混混們時鏡頭一般都在晃動,而且在人物活動時鏡頭表現得更加極致,比如在搶劫等情況時,鏡頭甚至經常會大幅度搖晃,急推急搖,不安定感尤為強烈,形成類似紀錄片的強烈的紀實感。
二、影片中的敘事結構與多視角
這部影片采用了環形敘事結構,并從不同的視角切入建立了多角度敘事的方式,一首一尾雖然在時間維度上是影片中“現在”的事件,但敘事角度卻不一樣。全副武裝帶這不少手下與槍支追趕一只雞的地痞小霸王與路過的警察之間形成了僵持的局面,男主角碰巧夾在了中間,鏡頭通過圍繞男主角的環拍完成轉場,視角隨之切換到兒時的男主角。這種技巧現在雖然相對更加常見,但當時卻屬于較為創新的一種敘事方式,正如“視角在劇情片中被敘事者所關注,因為它決定了從誰的眼睛來講述整個故事”,這樣的新的視角所帶來的視覺新鮮感為電影添加了許多生命力,同時也演化出更多類似的時空轉化的手法。類似的時空轉化鏡頭比如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當馬小軍將書包拋向天空,再落下時已經是長大了的一群人時,效果一樣讓觀眾矚目。通過諸多巧妙的設計,影片形成了很獨特的影片敘事結構與氣質。
三、人物成長困境與自我救贖
少年三俠搶劫之后,其中之一的阿夾決心信仰神,當他走出森林走向教會的時候,影片的調子忽然變得明亮了很多,而切畫面也顯得干凈利落,我想這里暗藏著導演的態度,即不作惡充滿信仰,才是生存之道。當阿夾毫無畏懼地走向教會的方向時,警察甚至無視了他直接沖向了他身后的人,其實這一段導演的意志表現得很強烈,警察這樣的行為其實是有些不合理的,但是不合理之中又透露著合理,展現了信仰與向善的力量。另外,關于少年三俠的選角也是導演很成功的一點,人物不同的面容往往能反映出一定的狀態或氣質,在這部影片中演員的面容觀感也在一定程度上與劇情發展相關。少年三俠中,長相淳樸的最終信了教;長相不太善良的阿呆,即男主角的哥哥,雖然不如小霸王那樣張狂,他最終也沒有走上一條正道,死于小霸王的槍下;而阿毛長的是三個人之中最陽光的,并且也相對更敢愛敢恨。所以當阿毛愛上一個女人并且準備與她私奔,最終卻被警察亂槍打死的時候,觀眾心里還是會覺得有些心痛。當然這一段的劇作也很好,編劇給阿毛安排了一段愛情,另外導演給少年三俠中阿毛的鏡頭也比較多,在最后阿毛死的時候營造出的氛圍讓人心疼,這一段也讓觀眾體會到在上帝之城這樣的平民窟中生命的廉價。
關于成長成小霸王的小豆子的那一段同樣是這部影片中可以感受到導演設計的地方,這里用一個三分鐘長的固定鏡頭講述了販毒的房子的興衰變化,用旁白看起來很流水賬的講述了整個故事,但是事實上卻跌宕起伏。我覺得這是因為雖然是在“講”故事,但是鏡頭內把每一個故事最重要的部分和對觀眾沖擊力最強的內容都呈現了出來。這里的鏡頭語言相對劇本或者是小說而言更加戲劇化的表現的變遷,導演的前期工作應該是確立了拍攝的主要內容,同時確立了用一個固定機位來拍攝,這樣既避免了用過多鏡頭或者是機位把這一段的興衰表達的過于重要,同時又把內容交代的很清楚,導演很巧妙地利用了畫圓法則,即并不把圓畫得圓滿,卻能讓觀眾感受到最強的沖擊力,并且符合了到整個影片的敘事節奏。
四、影片氣氛的渲染與人物的塑造
其實對于整個影片的影調也是很值得一談的,影片一共有好幾種色調,從一開始的少年三俠是回憶過去的景象,所以這個片段的色調是發黃的,但是在這里發黃的色調是充滿了回憶的感覺,而且在這個片段中無論是阿毛的戀情或者是阿夾的信仰,都遍布了柔和的陽光。而在后來長大了的部分,影片去掉了偏黃的色調,色彩變得濃烈起來,里約熱內盧的陽光也變得熱烈灼人,每個人的臉上都灑滿了陽光,陽光也似乎充滿著這個城市,但是這個城市卻讓人覺得愈加黑暗。在后來影片的色調又比之前偏白,這樣黑白更加分明,小霸王和紅毛的兩方開始爭斗的場景,也更讓觀眾覺得冷酷。
影片對于生活在上帝之城的人們的角度并不是審判,更多的是塑造的這些立體的角色。無論是班尼,小霸王,或者是阿毛,都不是善良的人;但是在這些不善良中卻又能讓觀眾感受到,他們也不是絕對的惡,他們有惡的一面,也有讓人動容之處。比如班尼和小霸王之間不可言喻的微妙情感,不懂情感的小霸王對于唯一兄弟的依賴,這些活生生的角色更多的不是代表某一種明確的善或惡,更多的是大環境裹挾中的被遺棄的荒涼。導演把這個令人憐憫的城市拍得很幽默,透過鏡頭我們能看見這些小人物身上閃光的一面,他們有著野蠻生長出的混亂與反叛,卻也有著他們人性中對某個人的關懷。
被遺忘的平民窟里沒有絕對的壞人或者絕對的好人,小霸王天生有殺戮欲望,可是他也有重視感情的一面,班尼是最好的流氓,可是他也會搶劫販毒,導演并沒有從這些方面來表達上帝之城為什么壞,而是通過一個一心想要離開那里的人——帥奈德的變化來讓觀眾切身體會到,上帝之城存在的原因。劇情設置上,上帝之城這部影片的各種沖突在最后的一段集中爆發,然而不等同于好萊塢電影模式般的最后一場高潮的戲,這部片子而是一點一點地推進著節奏,讓上帝之城的小孩子們都加入這樣的荒謬,小霸王賄賂警察借以保命,卻最終被更小的少年取而代之。
關于影片的聲音部分,片中用到了很多具有巴西特點的音樂,幫助觀眾對于這部影片所在的城市環境的了解與融入。在本身聲音音效與音樂之外,片中還使用了大量的旁白,起到了一定的輔助建立視角的作用,幫助觀眾更容易的抽離自己的世界并切入阿炮的視角觀看這個電影中的世界。觀眾在觀看時更像是這個居住在上帝之城的居民一樣,原本離我們生活很陌生的巴西里約熱內盧的世界也就更加合理的出現,也正是因為觀眾融入了這座城市,才使得上帝之城本身發生的事情更加鮮活也更加無奈。旁白很多卻不冗余,只是在合適的時候提醒觀眾,這里請不要批判,這件事情其實是這樣的,每一件事情都有背后的無奈,每一件事情都是事出有因。
參考文獻:
[1]Louis Giannetti.Understanding Movies -7th Edition.[M].Prentice-Hall,Inc 1996:38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