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剪紙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優秀傳統文化。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審美觀念不斷發生改變,剪紙藝術越來越淡出大眾的視野,人們對剪紙的關注度也逐漸降低,由此,剪紙藝術的傳承面臨著嚴重的問題。剪紙藝術納入學前教育的專業課堂對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發揚起到巨大作用,利用剪紙專業課堂培養學生們對剪紙藝術的興趣,激發學生們對剪紙藝術繼承和發揚的激情。
關鍵詞:剪紙;學前教育;傳承與保護
剪紙是一種民間藝術,是表達廣大人民群眾民間勞作的一種藝術形式。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人們更加關注新鮮的事物,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新生事物對傳統文化沖擊越來越大,剪紙藝術慢慢被人們淡化,這就面臨著剪紙藝術傳承斷代的問題。把剪紙藝術帶入到專業課堂,會增加學生們對傳統剪紙藝術的了解,提高學生們對剪紙藝術的認知,激發學生們對剪紙藝術的興趣,有利于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發揚。本文就新時代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的剪紙教學進行探討。
一、激發學生對剪紙藝術的興趣
興趣是最大的老師,尤其是對于學生們來說。現階段,學生們的好奇心很大,通過新鮮的事物激發學生們對剪紙的興趣,提高學生們的課堂學習效率,也能增加學生接受度。而且如今現代傳媒行業的發展越來越繁榮,教師可以利用傳媒網絡開展多樣化課堂,用新媒體更飽滿更全面的展示剪紙藝術,讓學生在課堂上找到樂趣,這樣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的時候,學生們吸收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而后將學生們學到的理論應用于實踐,學生們會在實踐中更好地鞏固知識,使課堂效益達到最大化。學生們在學習剪紙藝術初期就抱有很大興趣,那么學生們后期學習剪紙將會順暢、輕松很多。
例如:山西省蒲縣太林中學校本教材中第十四課講的是剪紙的樂趣,書中提到民間傳說和古代詩歌,利用這兩種講述形式傳達剪紙的由來,讓學生們能夠更深入的了解剪紙,唐朝詩人崔道融寫道:“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這句詩里所講的“宜春帖子”,就是指現在的剪紙藝術。此外,教師再利用PPT或者視頻播放與剪紙有關的有趣故事,讓學生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教師這樣的教學方式為剪紙的前期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剪紙藝術的學習過程當中,實踐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學生們不僅要理解理論知識,還要懂得如何把理論知識轉化為操作能力,才能學到剪紙藝術的精髓。所以實踐中的創新創造性思維必不可少,學生們要掌握動手操作能力,也要打破固有思維的束縛,學會自己思考和創新,將學到的知識在大腦里加工,探索出新穎、多樣化的剪紙藝術。剪紙的學習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研究的,學生們要把課余時間拿出一部分多操作、多實踐,在生活中去摸索和發現,課堂是有局限性的,學生們在課堂之外看到的東西將會幫助學生們更好地創造。剪紙藝術在創造性思維的指導下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
例如:蒲縣太林中學校本教材中第十課講的是樹葉剪紙,樹葉的形狀是沒有規律的,奇形怪狀、參差不齊,所以每個學生剪出來的樹葉也會有所不同,課本中只講述了樹葉剪紙的方法,學生們需要通過在生活中仔細觀察樹葉的樣子,體會從中的變化,才能完成更好的樹葉剪紙,創新思維是通過一點一滴的發現得來的,在實踐中摸索,才能創造出新的東西,將想象力與動手能力相結合,才能學好剪紙這門藝術。
三、剪紙教學與幼兒園學習生活相結合
中職學前教育的課程更多的是針對幼兒園的需要來設計,教師需要注意幼兒園孩子們的生活規律和成長規律,理解幼兒們內心的豐富想法,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感受,確保幼兒更好的理解和學習剪紙,理解了才能動手操作,教師在動手操作的同時,需要一步一步地觀察幼兒的進度,讓每個孩子都能跟上課程,要嘗試從幼兒發展的角度來教授課程。幼兒處在剛接受學習的階段,幼兒的情緒非常重要,教師要有敏銳的思維和觀察力,與幼兒們親密交流,這樣課堂的開展才會更加高效。教師認真教授,幼兒樂意接受,這是最理想的課堂模式。
例如:蒲縣太林中學校本教材中第八課,講述的是如何剪蜻蜓,對于幼兒來說,蜻蜓是很常見的,教師可以先和幼兒們交流關于蜻蜓的一些信息,或者在課堂上播放關于蜻蜓的視頻,讓幼兒近距離接觸蜻蜓,觀察蜻蜓的細微之處,激發幼兒們的興趣,然后再開展今天的課堂,幼兒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這樣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讓幼兒更好的接受剪紙知識。
總言之,剪紙藝術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每一代人的繼承與發揚,但在繼承和發揚過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打開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最大化的吸收剪紙知識,中職教師要擔負起責,開展多樣化的形式,打造更利于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不斷突破固有的課堂思維,倡導學生多看外面的世界,多了解書本以外的東西,提高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為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盡一份力。
作者簡介:徐傳智,貴州省務川自治縣中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