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對于音樂的教學不斷創新和改革,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培養同學們的情感價值觀,以及對音樂的鑒賞水平。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音樂教育更加重視。本文將通過調查,分析音樂在提高同學藝術素養方面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音樂教學;創新和改革;課堂;藝術素養
在當今時代中,在音樂教學中包含著許多傳統文化,因此教師在對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的過程當中,不僅要求能夠符合時代背景,同時還要注重對同學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在音樂教學過程當中,結合傳統文化,增強同學的學習興趣,開拓同學的音樂視野,進一步提高同學們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1]。然而,在當前音樂教學當中,還無法更好的結合傳統文化進行教學,本文將通過調查分析,總結音樂教學當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
一、探究音樂教學與傳統知識文化的聯系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音樂教學的過程當中,更加注重對傳統知識文化的滲透。音樂教學與傳統文化知識中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越來越多得人們更加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因此在對學生傳授音樂知識時,應該注重培養同學的傳統文化素養,以此不斷促進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入音樂教學當中,勇于豐富同學的知識面,闊展視野,在具有完備傳統知識文化的前提下,進一步理解音樂知識,提高對音樂的鑒賞水平[2]。音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不斷創新教育理念,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融入音樂教學當中,努力提高同學的學習興趣和音樂素養。
二、音樂教學與傳統知識文化的融合方法
(一)借助音樂教材進行審美教育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在對同學傳授相關音樂知識時,不應僅僅講授相關音樂技巧,更應該注重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傳統知識文化。在音樂教學的過程當中,提高同學們的愛國精神,使同學們了解到我國的文化歷史悠久。因此,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音樂老師應合理借助音樂教材,培養同學們的文化底蘊,在講解相關音樂教材的同時,還應向同學講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不僅能夠使同學更好的理解音樂的思想,同時也能了解不同時代的藝術文化,進一步提高同學們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同時豐富了同學們的文化知識。比如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對于《看龍船》曲目的教學,首先應該讓同學們感受音樂的節日氛圍,該音樂的背景為端午節賽龍舟表演,應該教會同學感悟這首歌當中的興奮心情與節日氣氛,同時教師應向同學講解端午節相關習俗與節日的背景來源,使同學們在學習歌曲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節日的理解,提高民族自豪感。又如在進行《民族瑤》的教學當中,該歌曲主要涉及民族音樂方面,教師應格外注重對中國歷史的教學,使同學們更加認可民族文化,了解該音樂的背景知識,也可使同學結合相關傳統文化知識,以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來。
(二)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和教育理念,注重實踐
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當中,應當融入傳統文化,然而并不是代表全盤接納傳統文化,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師應該不斷創新自身的教學方法,引導同學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理解音樂知識,同時能夠根據自身的理解對音樂進行創新,而不是單一的學習音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同學們的思維方式,培養同學們的藝術素養[3]。為了更好地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習內容,老師應鼓勵同學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更好地融合傳統文化知識,展現音樂魅力。同時在音樂教學的過程當中,老師還應囑咐同學仔細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將音樂融入生活當中,加深同學的理解。更好地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培養同學的文化素養和創造力。
(三)在音樂教學中融合現代科技手段,吸引同學注意力
在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更好地結合多媒體,向同學們形象的展示音樂知識和滲透傳統文化。通過多媒體的使用,使同學更加直觀地了解到相關知識,增強了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性,提高了對音樂的鑒賞能力,防止在傳授傳統文化時產生枯燥的情緒,降低學習效率。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格外注意培養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音樂氛圍,使同學在實踐中提高音樂素養,學習傳統文化知識[4]。
三、總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音樂教學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在教學過程當中,不應該只注重對音樂知識的學習,還應在此基礎上滲入傳統文化知識,使同學更加深入理解知識,提高音樂文化素養,使學科知識與文化知識更好地融合,促進同學的全方位發展。因此,音樂教師應該不斷創新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提高同學們學習知識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進一步促進同學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明岱,張鈴鈞.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J].北方音樂,2019,39(06):228-229.
[2]郭海強.論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J].學周刊,2019(27):157.
[3]陳琦.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探究[J].當代音樂,2019(08):70-71.
[4]劉燕燕.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與傳承[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06):211-212.
作者簡介:楊璐(1992.8.20),女,漢族,安徽天長市,本科,二級教師,天長市便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