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榮


【摘 要】目的:探討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100例手部或前臂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羅哌卡因使用濃度將其分為A組33例,B組35例及C組32例,所有患者均給予30mL羅哌卡因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其中A組濃度為0.25%,B組濃度為0.375%,C組濃度為0.50%,比較各組的麻醉效果。結果:B組感覺及運動神經阻滯時間顯著低于A組,鎮痛持續時間及運動阻滯恢復時間均顯著長于A組;C組感覺及運動神經阻滯時間顯著低于B組,鎮痛持續時間及運動阻滯恢復時間均顯著長于B組(P<0.05)。術后1h、6h三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12h B組及C組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A組(P<0.05),但B組及C組之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0.375%的羅哌卡因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效果顯著,術后疼痛輕微,值得臨床進行推廣應用。
【關鍵詞】 羅哌卡因;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
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是手術治療中最為常用的一種麻醉方式,為避免及減少各種并發癥,臨床上常利用神經刺激定位下實施麻醉,以提高麻醉成功率及阻滯效果[1]。羅哌卡因作為一種長效局麻藥物,具有心臟毒性小、感覺及運動阻滯效果好、時程長的優點而被臨床廣泛應用[2-3]。但選擇何種濃度的羅哌卡因更有利于提高麻醉及手術效果目前仍無統一標準。為此,本研究選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100例手部或前臂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100例手部或前臂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且排除嚴重的內外科合并癥、神經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相關藥物過敏史、阿片類藥物成癮史、手術及臂叢神經阻滯禁忌證者。根據羅哌卡因使用濃度將其分為A組33例,B組35例及C組32例,其中A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23~57歲,平均(39.85±3.42)歲;B組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25~56歲,平均(40.32±3.17)歲;B組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22~59歲,平均(40.15±3.58)歲。三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行常規的心電監護,開放對側上肢肘靜脈,麻醉前常規肌內注射0.5mg的阿托品及10mg的安定,再采用神經刺激儀進行定位后采用神經刺激針于前中斜角肌間溝處進針,開啟神經刺激儀并調整刺激強度及進針位置,當出現肌顫動反應后回抽無血后,再給予30mL羅哌卡因靜脈推注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A組羅哌卡因濃度為0.25%,B組羅哌卡因濃度為0.375%,C組羅哌卡因濃度為0.50%。
1.3?觀察指標
比較各組患者感覺及運動神經阻滯時間、鎮痛持續時間及運動阻滯恢復時間,并采用視覺模擬疼痛標尺法(VSA)評價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分值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明顯[4]。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麻醉效果
B組感覺及運動神經阻滯時間顯著低于A組,鎮痛持續時間及運動阻滯恢復時間均顯著長于A組;C組感覺及運動神經阻滯時間顯著低于B組,鎮痛持續時間及運動阻滯恢復時間均顯著長于B組(P<0.05)。見表1。
2.2?不同時間點三組 VAS 評分
術后1h、6h三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12h B組及C組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A組(P<0.05)。但B組及C組之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3?討論
羅哌卡因可有效抑制神經元鈉離子通道,從而阻斷神經興奮及傳導,在一定分為內,麻醉藥物濃度越高其麻醉效果越好,但當藥物濃度超出最佳濃度時則會產生藥物毒性作用,引發各種并發癥,從而影響手術效果,因此選擇適合的麻醉藥物濃度對保證手術效果意義重大[5-6]。本研究結果表明,B組感覺及運動神經阻滯時間顯著低于A組,鎮痛持續時間及運動阻滯恢復時間均顯著長于A組;C組感覺及運動神經阻滯時間顯著低于B組,鎮痛持續時間及運動阻滯恢復時間均顯著長于B組,提示隨著藥物濃度的增加,感覺及運動阻滯效果越佳,但鎮痛持續時間和運動阻滯恢復時間也越長。結果還表明,術后1h、6h三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12h B組及C組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A組,但B組及C組之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在一定范圍內藥物濃度增加鎮痛效果越好,有利于促進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0.375%的羅哌卡因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效果顯著,術后疼痛輕微,值得臨床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初秀,聶晶鑫,王東.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8):137-138.
[3] 趙正蘭,方琴,祝燕琴.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對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觀察[J].重慶醫學,2013,42(07):732-733.
[2] 宋若男.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在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0):147-148.
[4] 孫義偉,齊玲玲,劉成彪.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02(01):59-61.
[5] 黃振杰,彭婷,李杰,金娟.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比較[J].吉林醫學,2014,35(08):1625-1626.
[6] 郭能起,吳論,伍嘉艷,趙立梅.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08):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