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德兵
摘 要:為了促進高中歷史教學研究,了解高考動態,把握高考方向,以2019年高考歷史全國一卷42題為切入點,試從命題者意圖分析入手,闡釋歷史學科的時代價值;基于材料解讀,,找到答題指向與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契合點;領悟命題設問的開放性和作答的嚴謹性,明確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題方向。總之,本命題的材料選擇富有啟蒙價值,而設問和答題要求具有鮮明導向性,此題完全能夠承擔起高考賦予的重大使命。
關鍵詞:高考;歷史;學科價值;核心素養;能力導向
2019年全國普通高考已落下帷幕,全國一卷歷史部分命題可謂平中見奇,“靚題”頗多,尤以42題最為精妙。先看材料: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錢穆《國史大綱》(1940)
材料選自錢穆先生《國史大綱》(1940)前言,可簡要概括出如下信息:國民應對本國歷史略有所知;國民應對本國歷史充滿溫情與敬意;國民應尊重并客觀看待本國歷史;國民歷史素養提升有助于國家發展。材料呈遞進關系,層次分明。
再看設問。
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顯而易見,設問開放性與包容性兼具,給予考生最大的發揮空間,同時,對考生獨立思考和求證,得出個性化結論,也提出了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能夠充分體現選拔功能。
對材料和設問解讀之后,不難發現該命題的精妙之處。
其一,旗幟鮮明,彰顯學科價值。該命題回答了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在內的廣泛群體的諸多困惑。國民要不要學習本國歷史?國民對本國歷史應持何種態度?學習歷史對國民和國家有何價值?錢穆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給出了非常明確的答案,遺憾的是,《國史大綱》作為通用大學教材,其閱讀者往往限于歷史專業的部分學生,先生之言并未惠及于更廣泛的民眾。進一步說,長期以來,受功利主義之蒙蔽,國家對歷史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民眾的認知水平并不完全對稱,“學歷史有什么用”、“學歷史無非是死記硬背”等聒噪之聲不絕于耳,此種言論偶出自于教育工作者內部,更是匪夷所思。基于歷史教育的價值尚未充分彰顯的現實,此命題自然承擔了啟蒙和傳播歷史價值的使命,借高考這一倍受千家萬戶關注的事件,傳達歷史學科的價值,不得不說,這是來自國家層面的良苦用心。
其二,立意精準,契合核心素養。高中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錢穆先生八十年前的論述,恰與當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之目標不謀而合。
回到本題,材料短短百余字,蘊含了五大核心素養的相關信息,簡要分析如下。
“本國已往歷史”在材料中共出現五次,只有六個字,卻蘊藏著海量信息,要求考生具備清晰的時序觀念和空間觀念,才能恰如其分的引用史料佐證自己的觀點;“對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不會對本國已往歷史抱有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此語正是對唯物史觀的直觀表述,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人類歷史的發展是從低級向高級演進的過程,“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我們現有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歷史發展中不斷積淀的結果,當我們享有現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時,理當心懷“溫情與敬意”,并非理所當然,否認歷史、懷疑歷史、歪曲歷史既是背叛,更是史觀的扭曲。要摒棄“偏激的歷史虛無主義”,需要科學的態度與方法,即通過史料實證,形成對歷史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收集、整理和辨析史料,小心求證,去偽存真。“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該觀點要求考生具備“歷史解釋”這一核心素養,要能夠以史料或所學知識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材料中反復強調“國民”、“國家”等概念,旨在培養愛國情操,增強歷史責任感,厚植家國情懷。
其三,視角開闊,突出能力導向。從命題設問來看,可謂大開大合,命題角度放得開(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答題要求收得緊(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基本承襲了歷年高考對應試題的開放性、能力立意的風格,但較之往年,從材料到設問,開放性更強,對考生的能力要求也更高。只要找準了切入點,回答出符合命題者意圖的答案也非難事。試作如下分析:
若以材料第一段作為評析對象,可提煉出“本國歷史知識是現代公民必備的知識結構之一”(將國民表述為公民,更能體現出現代公民意識,下同)這一觀點,在論述時,可選取“近代中國道路的探索與選擇”的相關史實予以說明,進而升華為制度認同與道路自信。也可以從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入手,如歷史知識可以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提供支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若以材料第二段作為評析對象,可提煉出“對本國歷史充滿溫情與敬意是公民應有的歷史態度”這一觀點,印證史料相當豐富,比如漢唐時期的強盛與恢弘足以讓炎黃子孫充滿自豪感,近代中國雖歷盡滄桑,但無數先進中國人為之瀝血奮進,亦讓國民心生敬意,我們熱愛一個強大的祖國,也應敬仰一個逆境中不屈不撓的民族。又如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滋養著無數的國人,成為流淌于華夏兒女血脈中的精神源泉。
套用一句話,一個不懂得本國歷史、不尊重本國歷史的民族,是一個沒有未來的民族,反之,國民了解本國歷史、對本國歷史充滿溫情與敬意、能理性客觀看待本國歷史并懷有崇高的歷史責任感,國家必定充滿希望。從這個角度來看,本命題已完美實現了高考賦予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8)》。
[2] 2019年高考全國一卷歷史部分,《國史大綱》,錢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