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志忠
【摘?要】不斷改革的教育體制,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既要把基本的讀寫能力傳授給學生,還要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培養,將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激發出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文本閱讀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有利于學生將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使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此,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策略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興趣
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閱讀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借助閱讀,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知識世界的魅力。閱讀是學生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借助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培養,讓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積極主動地展開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不斷豐富學生語文各方面的知識,對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極為有利。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創設閱讀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要想在閱讀中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首先學生要具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語文學科具有開放性,其中囊括了很多理解性的內容[1]。因此在教學中,要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要在教學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此時,教師可以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為學生創設寬松、愉悅的教學情境,把枯燥、乏味的文字轉換成生動有趣的視頻、圖片和音頻,借助這種直觀化的教學,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和理解文本。
以《望廬山瀑布》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本課的時候,為了對學生的多種感官予以刺激,使其直觀體驗到廬山瀑布的壯觀,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將一段廬山瀑布的視頻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在播放視頻的時候,讓學生閉上雙眼,在瀑布傾瀉時的轟響聲中,想象自己置身于瀑布下,體驗水珠飛濺在身上的感覺。播放完錄像后,教師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如此,借助閱讀情境的創設,可以讓學生產生一種仿佛置身于真實情境的感覺,既可以將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充分激發出來,同時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素養。
二、引發質疑,誘發學習興趣
“讀”是使學生語感得到培養和提升的重要手段,學生借助反復朗讀,可以深刻理解到作者在字句中的語言韻律,受到強烈的感染。所以應以“讀”為切入點開展引讀質疑,給予學生引導,讓其借助充分朗讀,在讀的時候整體感知、對課文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積極思考和質疑,使其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以《釣魚的啟示》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掌握到生字詞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自由朗讀,要求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之后以文章的脈絡為中心問學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我”回憶了一件什么事?為何每當我想起這件事,內心總是肅然起敬?然后,再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并和同學相互討論把問題有效解決。通過學生自主解釋,學生便能將文章脈絡充分了解到位。之后,教師再給予學生鼓勵,讓其對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積極質疑。一些學生問:“為何說道德是一個簡單的是非問題,但實踐起來難度卻很大呢?”借助反復朗讀,反復質疑的方式,給予學生引導,讓其積極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積極主動進行自主閱讀。
三、授之以漁,培養興趣
常言道:“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借助這句話可以了解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向學生灌輸知識,應將閱讀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立足于此方法展開自主閱讀,教學生寫讀書筆記[2]。在學生閱讀的時候,教師應和實際情況相結合向學生提相應的要求,給予學生引導,讓其在自己的語錄本中寫上文章中語言優美、有意義、重點句子。使自己的知識庫更加豐富,為今后的寫作積累更多的素材。針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讓其對摘抄的句子進行模仿;針對中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其多摘抄一些名人名言,將其中的含義理解到;針對高年級的學生,可以讓其完成閱讀后把自己的閱讀感想寫出,使學生優秀的閱讀習慣養成。但是每天反復抄寫,會讓學生感到十分無趣,慢慢喪失興趣,這就要求教師采用多樣化的形式,如名片、賀卡等方式,以此促進學生閱讀積極性提高,使其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立足于新課程標準,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將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育理念轉變,對語文教學模式予以革新,竭盡全力創設寬松、愉悅的閱讀環境,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有效培養,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給予學生引導,讓其把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以實現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為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侯淑娟.小學語文教學激發文本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中),2017(06).
[2]肖虹.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8(12).
[3]周鋒.小學語文教學中文本閱讀興趣培養的有效策略[J].情感讀本,2018(24).
[4]施成永.小學語文教學激發學生文本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J].好家長,20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