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瑋
摘 要:在課程標準、教學理論和教學目標的改革之下,小學語文教學開始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能、情感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教師也開始將精力集中于探索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踐方法上。這是一次深入且徹底的教學創新活動,將為培養出更高素質的人才奠定基礎。本文將提出幾點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踐方法,僅作為建議,供廣大教師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
引言:
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層面,它改變了語文教學單純傳授理論知識的局面,致力于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在追求這一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所采取的課堂教學方法無疑是需要進行全面改革的,那么應如何改革,怎樣實踐,提高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效果,成為了又一個問題。以下是筆者在實踐中摸索出的幾點經驗。
一、活用拓展點,豐富語言知識積累
語文這門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帶有語言性質,無論是生字詞學習,還是閱讀學習,都是學生積累語言的過程。而“語言知識的構建與運用”正是語文核心素養的第一項。當前環境下,語文課程具備綜合性特質,教師應將多個方面的教學內容進行結合,如:閱讀實踐、字詞理解等,在不斷完善教案的過程中,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他們的語言知識積累[1]。目前許多教師仍然沒有置換自己與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代替他們完成了許多人物。而構建語言知識是一個自主化的過程,教師是無法取代學生自身的,因此必須盡快轉變教學的方法與模式,讓學生能夠真正將解除的知識變為自己的能力與素質,充分的吸收。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主要開展字詞教學活動,包括:漢語拼音、筆畫等,使低年級學生能夠在腦海中構建語言框架系統。語文教師不應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應引導學生去理解知識的概念。如在課文《葡萄溝》中,其教學目標是:靈活運用生詞組詞;理解課文中的成語意義;模仿文章句式造句。在正式授課前,語文教師應提前布置課文預習任務,使學生將不懂的知識點進行標注,以便在“課堂提問”環節中詢問教師。上課期間語文教師應重視互動環節,提出與《葡萄溝》有關的問題,不斷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其對問題的思考,如:葡萄溝產地在哪兒?那個地方還會生產其它水果嗎?在“新詞教授”期間,教師應讓學生勾畫不理解的詞語,并以小組的形式為單位討論問題,隨后統一解答學生們的疑惑,在與同學們溝通交流的環節中,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該模式不僅能增強思維邏輯性,而且對學生學習其他科目也有促進作用,使學生在今后的課程學習中能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在結束了本課教學后,教師可以布置一篇仿寫的任務,要求將《葡萄溝》文章中的詞語、句式進行運用,進一步鞏固學生的語言知識積累,強化技能。
二、加強方法教學,促進學生終身學習
學習方法的積累是需要終身進行的,小學階段就應該開始了。教師要從“教知識”的局限思維中跳脫出來,轉變為“教方法”,學生能夠漸漸脫離教師,展開自主學習,或產生一些自主性的想法,既是他們語文核心素養增強的重要體現。傳統的“文本閱讀”教學環節過于重視背誦目標,忽視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環境下,語文教師應教授學生閱讀文本的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基于學生掌握的語文知識這一視角,教師擔任“傳道受業解惑”的角色,通過不斷啟迪學生思維,使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理解分析,從而逐漸形成個人的觀點[2]。
如:在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為了使學生具備字詞搭配的能力,應讓學生背誦個人喜愛的段落。另外,為了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大興安嶺的美麗,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提前準備與大興安嶺有關的圖片視頻,運用課堂PPT的形式進行展示,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為學生構建一個內容豐富的課程。教師通過文章中的幾個詞語開展組詞造句活動,使學生能理解用詞準確的重要性,在今后運用文字的過程中,更注重語句之間的邏輯性[3]。閱讀文本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學習其他學科時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特點。
三、深度挖掘情感,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語文學科本身具有較強的實用性、發展性、人文性以及時代性等特點。要想切實地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必須要與時俱進地對教學活動進行創新調整,并且深刻把握學生自身的發展與成長的規律。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特性,打造富有生趣,同時又具有一定節奏感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到情感的互動、交流以及自主的意識。只有循序漸進地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對于課堂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利用,才能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在對于內容情感挖掘的過程中,我們要發展更多的語文知識的人文性特點,讓教師的教學熱情得到更好的融入,并且也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內容中所洋溢的情感內涵[4]。例如,在對《泊船瓜洲》一課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清晰地認識到課文內容本身蘊含著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就要讓這種情感的意境得到更好的體現,讓學生感受到詩人對于故鄉的向往和思念,通過對這種情感的體驗來促進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也要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只有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釋放,并且對于作品進行更深刻的理解,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才能得到進一步的保障。
四、結語
上文主要從知識、方法和情感三個角度出發,提出了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方法。但基于不同的情況下,還需要對以上策略進行改動和完善。當然,方法是無限的,更應該是靈活的,每一名教師都應該對語文核心素養教育有不同的解讀和看法,依據學生們的實際學情,制定出與眾不同的教學策略。在未來,一線教師共同出力,一定能夠使語文教育取得更大的輝煌!
參考文獻:
[1]王小萍.聚焦核心素養下的語文閱讀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0):168.
[2]謝招娣.聚焦課堂,關注小學語文核心素養[J].教師,2017,(13):50.
[3]胡喋.聚焦學科核心素養 注重創新思維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17,(06): 01.
[4]李廣,程麗麗,計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調查研究: 問題分析與改進建議[J].東北師大學報,201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