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歷了70年的發展征程,其政治制度也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完善。正是因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政治體制改革,堅持政治發展與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相協調,合力推動政治發展邁上新的臺階,并為新形勢下的政治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中國,政治,發展,基本經驗
前言:新中國成立以來,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在70年的革命、建設與改革中,我國的政治發展逐步趨于制度化、法治化,在服務經濟基礎的同時,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路線,推動實現了法律制度的民主性、科學性,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1.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我國政治的根本原則。“十九大”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同時還需要積極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穩定發展。在70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全面融入在中華土地中,根植于社會發展的土壤中,其具有獨特的優勢、鮮明的特色。我國所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為人民實現自由、行使權力提供保障,有利于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治理、國家發展的工作中。同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可以促進民族、黨政、階層、組織、海內外同胞的關系,進一步增強民族的凝聚力,為構建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奠定基礎。
2.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相結合,是政治發展的關鍵。首先,黨的領導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的前提。黨的領導是核心,人民是在黨的領導下實現當家作主的權力,依法治國是黨依照人民意志與法律來治理國家。在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解決新時期的社會發展的矛盾。其次,人民當家做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想實現堅持人民當家做主的目的,必須貫徹人民主體地位、一切權利屬于人民的思想,盡可能擴大人民參與政治的范圍,鼓勵、引導人民群眾通過不同的途徑管理國家事務,切實實現人民所擁有的權利。最后,依法治國是我黨帶領人民群眾治理國家的主要方式,更是彰顯社會主義本質的保障。新時代的社會發展中,必須積極推進依法行政、依法執政、依法治國的理念,構建全民懂法、知法、守法的社會氛圍,提高人民道德素質、法治素養,促進我國穩定、長久的發展[1]。
3.與時俱進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改革并不能一蹴而就,應該隨著社會發展而穩步推進,逐步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工作。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需要明確當代社會矛盾的主要變化特征,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開啟新部署、新征程,并對全局進行把握與掌控,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在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踐行“膽子大、步子穩”的原則,對于能改的問題要一改到底,不能改的也需要嚴格控制,防止矛盾升級。與時俱進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目的是擴大、增強國家的特點、優勢,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方針、讓人民當家做主、落實依法治國,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基于此,拓展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健全民主制度,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作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導向,積極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文明水平,讓中國智慧為人類政治文明的發展、進步貢獻力量。
4.堅持政治發展與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相協調
新中國70年政治的發展中,展現了豐富的中國特色文化,逐漸形成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形式,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這一總體布局的形成,標志著中國已經從局部現代化,發展到了全面現代化的階段;從以往不斷協調的現代化,發展至當前的全面協調現代化。基于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意識也在不斷變化,加大了對文化建設、生態建設的重視,這樣的轉變有利于構建和諧的、綠色的、環保的新中國。針對當前的政治形態演變需求,必須平衡好各方面建設任務的關系,發揮其相互輔助、相互促進和相互約束的關系。通過明確政治方向,踐行政治原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另外,政治與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都必須做到以人為本,通過在深化各方面工作的建設成果,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數,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中國夢”的建設隊伍中。
結語:綜上所述,新中國在70年的政治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成果,是未來政治發展的依據與保障。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未來的長久發展,必須借鑒成功的經驗,堅定不移地走適合中國發展、社會進步的道路,以此為基礎實現偉大民族的復興。
參考文獻:
[1]穆城利.新中國成立70年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發展歷程及其經驗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8(02):52-57
作者簡介:
劉穎(1992.09.05),女,籍貫:重慶,職稱和學歷: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或專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