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欣
摘? ? 要: 學前教育專業承載著培養幼師等學前教育工作者這一重要使命,音樂是該類專業課程之一。為了促進教育工作良性發展,本文從職院校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能力意義開始談起,探討培養模式存在的突出問題,并從完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和革新教學方式等維度出發,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培養模式創新展開探討。
關鍵詞: 學前教育? ? 高職院校? ? 音樂培養模式
社會在發展,學前教育隨之發生變化,用人單位在招錄學生時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筆者供職的五年制高職院校為例,2010年左右,用人單位招收學生一般不會提出太多要求;2015年之后,用人單位非常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和職業操守等內容的考察;近兩年,用人單位從人格、專業能力多方面著手選擇學生。用人單位人才招錄標準變化為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教育改革與創新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當下,為了提高院校教學質量,為學生負責,為社會負責,務必創新培養模式。音樂在學前教育學生專業體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鑒于此,下面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中專+大專連讀生源)音樂培養模式創新問題展開論證。
一、高職院校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能力意義
研究表明,人從出生就對音樂有一種本能反應,音樂會影響人的腦波、心跳、腸胃蠕動和神經感應等器官,并對身心健康產生影響。基于音樂對人生理和心理的重要影響,教育界提倡從幼兒階段開始學習音樂,以促進兒童記憶力、想象力、智力和身心健康良性發展。在此背景下,音樂成為一名合格幼師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
基于幼師成長歷程來看,讓他們在學生生涯學到豐富多樣的音樂知識與技能,不僅有助于提升專業能力,而且有助于促進形成正確的職業觀。著名音樂家李斯特曾說:“音樂是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入心脾的、最純的感情與火焰,他是從口吸入的空氣,是生命的血管中流淌著的血液?!焙玫囊魳纺軌蛴|發人形成積極的心理反應。在培養學前教育學生音樂能力時,在傳播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同時,將音樂作品中蘊藏的思想內涵傳遞給學生,有利于他們形成更積極樂觀的心態。
綜上可見,加強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音樂能力培養,既是提高他們專業能力的必經之路,又有助于他們形成積極健康的心態和正確的職業觀。然而,盡管高職院校已經意識到對學前教育學生進行音樂培養的重要意義,但在實際教學中依然暴露出一些問題。
二、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培養模式問題
(一)課程體系不完善
課程體系是高職院校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培養教育教學內容與進程的綜合,課程體系設置問題直接決定學生的知識結構,是高職院校實現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載體,是保障與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完善的課程體系應包含理論知識和技能學習兩部分,但就現狀而言,一些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存在不完善情況。從整體角度出發,主要表現有重技能輕理論傳授,如:一些學前教育學生雖然能夠發出較為動聽的聲音,卻對發聲原理知之甚少;一些學生一直到參加工作,都沒有掌握最基本的樂理知識。從微觀角度出發則暴露出課程體系缺乏層次性,以音樂技能學習為例,在校期間,學生會學習聲樂演唱、器樂演奏等多項技能,但每一項都是如蜻蜓點水一般淺嘗輒止。
(二)教學內容較落后
教學內容是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與教師教互相作用過程中傳遞的信息資源,主要包含課程標準、教材和課程等內容。目前,我國教育部并未就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音樂等藝術學科制定統一的課程標準,課程定位、目標和設計多由學校自己制定,相關內容的嚴謹性與準確性有待驗證。在教材使用方面,有的學校前三年使用中職中專教材,后期使用高職高專教材;有的學校則依據音樂專業教材自己設計教材,存在內容陳舊、不符合專業特色等情況。在課程設計方面,則存在理論與實踐銜接不夠緊密等情況。例如:有的高職院校會在一年級為學生開設樂理課程,課堂上教師照本宣科地將樂理知識“灌”給學生,到了二年級之后很少或不再開設樂理課程。此類課程設計程式不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導致的后果有:樂理知識掌握不充分,不會或不擅于科學進行聲樂演唱或器樂演奏與練習等實踐活動。
(三)教學方式單一
教學方式指教學方法活動細節,既體現了教師工作方法特色,又會對學生學習成果產生正負相關的影響。例如:一個善于靈活應用教學方法的教師,往往能夠創造豐富有趣的課堂環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學習中;反之,不擅于靈活應用教學方法的教師,課堂必然是空洞乏味的,必然不會吸引學生的目光。高職院校學前教育教學方法單一問題主要表現有:教師與學生缺乏互動,課堂上教師“一言堂”,只關注自己是否講完課程知識,并不會關注學生聽到多少、理解多少。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僅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反而有可能給他們未來職業生涯帶來負影響。如個別學生盲目崇拜老師那種“嚴肅”的教學方式,當他(她)成為教師后,依葫蘆畫瓢,便會將這類錯誤的教學方式“承襲”下去。
三、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創新音樂培訓模式
高職院校在培養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能力時存在的突出性問題,不僅不利于專業學科的健康發展,反而有可能給我國幼師隊伍建設帶來難以估量的危害。在此,筆者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結合實踐經驗探究如何創新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模式。
(一)完善課程體系
結合學前教育學生日后工作需求可見,這類學生應掌握充足的音樂理論知識和技能。理論知識方面,除了樂理概念等基礎之外,還應了解一些常人所不掌握的理論知識(中外音樂史等);音樂技能方面,則需掌握聲樂演唱、器樂演奏、指揮和樂舞結合等多種技術。結合學生學習訴求和專業特色,完善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需要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入學第一年,應當強化基礎音樂理論知識學習,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這些晦澀的理論知識,應設計一些簡單的聲樂演唱和器樂彈奏學習(如:鼓類、電子琴等);第二年之后,理論方面可以增加中外音樂史或是某類音樂理論的系統學習(如:民族音樂相關理論),理論學習的難易程度應當根據學生年級升高循序漸進地提高;在技能學習方面,為了讓學生更扎實地掌握音樂技巧,可在常規學習基礎上增設興趣班,如此,既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有助于提高學生音樂技能水平。在此還需重視一點,音樂鑒賞課程是不可或缺的,該門課程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領悟能力,又有助于陶冶情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二)設計豐富的教學內容
改進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內容的第一步是制定課程標準。目前,我國各地五年制高職教學情況不夠一致,鑒于此,呼吁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教育部門根據區域情況,制定統一標準,以便于學校培養合格的人才。在教材設計方面,應當結合時代風貌設計內容,首先,民族音樂是炎黃子孫的本土藝術,是中國藝術的“根”。因此,無論是出于保護與傳承中國藝術目的,還是出于構建中國本土化教材目的,都應將其引入高職院校學前教育教材體系中。其次,應當把握時代氣息,“任何時代的任何音樂作品舞步與一定的時代、民族、階級的社會生活與文化背景相聯系”,在設計教材時應當摒棄“歲月靜美老酒香”的錯誤觀念,積極將反映時代氣息、富含積極情感內涵的內容引入教材中。在課程設計方面,需要將音樂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切勿將它們分而立之。
(三)應用科學的教學方式
在培育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能力時,教師的目的不是講了多少,而是學生學到了多少。教師的教學方式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結合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提倡的“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建構新的經驗”等理論觀點,教師應積極采用互動性強的教學方式。這類教學方式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習主體真正參與課堂。除了常見的小組研討、游戲、角色扮演之類外,還可以組織學生籌備小型音樂會等。就效果看,互動式教學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發揮美育教育功能。
四、結語
“教育決定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民族最為基本的事業”。學前教育專業既有教育事業的共性,又有其特性。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工作者不僅承載培養學生的使命,還承載培養未來教育者的艱巨任務。音樂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重要專業課程之一,教學成果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正如《給新教師的50個忠告》提到的那樣:“身為老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啟發靈感的媒介,我能讓人丟臉也能叫人開心,能傷人也能救人?!币幻细竦母呗氃盒=逃ぷ髡邉毡貥淞⒄_的教育觀,嚴謹認真地對待這項教育事業,以此共勉。
參考文獻:
[1]劉佳.學前音樂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03):156-157.
[2]高激.芻議傳統音樂在學前音樂教育體系中的現實意義[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01):119-120.
[3]蔡莉.高職院校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綜合技能培養模式探究[J].北方音樂,2018(21):210-212.
[4]王睿.音樂功能視角下學前教育中音樂的價值與意義[J].當代音樂,2018(06):46-47.
[5]王曉援,張行濤.給新教師的50個忠告[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