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慧
摘 ?要: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課本是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這部教材在教材板塊設置、結構體系、選文內容編排等方面有很大的突破,特別是能夠主動適應教育理念轉變,重視語文核心素養。如何將這個教育目標有機滲透在教學實踐中,這是作為教師在實際教學實踐中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試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和兒童實際出發,淺談一年級語文教學落實核心素養的途徑。
關鍵詞:核心素養;一年級;語文教學
一、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理念
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就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的使用,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品格,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在小學階段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的教學主要是提升學生的修養和知識能力。本文試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和兒童實際出發,淺談一年級語文教學落實核心素養的途徑。具體而言,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落實途徑。
(一)通過“識字”落實核心素養
一年級語文要求認識生字400個,會寫200個生字,識字的渠道主要是通過集中識字和課文以及語文園地中的文章。部編教材中的集中識字教材有《天地人》、《對韻歌》、《升國旗》等,這些識字教材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語言環境,也為學生能夠感受和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契機。同時,教材中時常有插圖,可以讓學生看圖識字,不僅如此,教材中的詞語和短語也體現了中國傳統蒙學讀物的編排特點,使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例如,《春夏秋冬》就是以扇形圖畫呈現,語言典雅,富有文化內涵,教師教學時,要提倡圖文對照,要學生反復朗讀,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詞義,識字記形,感受中華漢語言文化之美。
(二)通過“閱讀”落實核心素養
培養閱讀理解的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能力。部編教材致力于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基礎能力,為學生今后語文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一年級教材安排了4個課文單元,共14篇課文。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人文主題,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的線索,為突顯的是“語文素養”,閱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課內閱讀,教科書中的課文都是編者精心挑選、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潛心閱讀。教材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根據語文知識和能力目標整體組織教材,使教師易于把握,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一年級教學培養閱讀理解能力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畫,找出課文中的明顯信息”、“找出課文中的信息,根據信息做簡單判斷”。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前期需要教師正確指導,適當滲透,后期就進行重點訓練,循序漸進。(2)重視課外閱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好的習慣就是素養。課外閱讀古今中外名著佳作,更需要重視國學經典閱讀學習,如《大學》、《孟子》、《中庸》、《論語》等,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通過“口語交際”落實核心素養
讓學生大膽地說起來口語交際對我們來說非常熟悉,在生活生產中、工作中無時不存在著。要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對說的興趣,有些學生性格內向,言語少,老師要多采取措施,激發他們的表達欲,學生只有對口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熱愛口語,才能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其次,還要給學生創設情境,例如,配樂詩朗誦,想象文中的情景,在此情此境中培養學生口語表達的欲望,要他心中有話可說。最后,老師要經常鼓勵學生、表揚學生,讓他們知道自己很不錯,使自己充滿信心,這樣,便會更好地激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愿意與人交流。
二、通過“快樂讀書吧”落實核心素養
“快樂讀書吧”這個欄目是部編教材的又一創新之舉,目的在于呼喚學生開展讀書活動,起到課外閱讀導向的作用。一年級內容指向激發學生閱讀故事和兒歌的興趣,產生閱讀故事和兒歌的欲望,樂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書籍。例如,《狐貍和烏鴉》的故事,教師應該盡可能地鼓勵家長和除教師以外的其他“大人”參與到和學生一起閱讀的活動中。總而言之,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是體現語文課程教學價值的必經之路,語文課程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為學習設計教學,優化教學過程,可以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通過“日積月累”落實核心素養
聯系課堂內外,收獲知識積累一個人的語文素養關鍵在于個人對語文積淀的厚實程度。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而積淀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廣泛閱讀和識記背誦。在重視廣泛閱讀的同時,還要重視識記背誦。
古代的教育家十分重視朗讀和記筆記,把它作為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學生在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我們可以看到部編小學語文課本從第一單元就讓學生充分利用兒歌、韻語誦讀等多種形式,提升學生的誦讀能力。識字教學中,讓學生課外多種趣味朗讀《姓氏歌》后,可以讓學生圈出課文中出現的姓氏,找出班上有這些姓氏的同學,也可以布置作業:(1)讓學生在課后詢問父母百家姓,以此增長學生的文字積累,還可以在課的最后,給學生講解一些關于姓氏的趣味小故事,如筆畫最少的是“一”,引起學生關于姓氏的興趣,了解更多的中國姓氏。(2)學會分享,提高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既要重視學生的感知體驗,也要重視學生的口頭表達和與同學的合作意識。課堂上,要求學生用口語描繪文本的內容,學會與身邊的同學進行分享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設計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能夠與同桌進行溝通,能夠對同學的表現加以評價,能夠傾聽別人的意見,這都是對學生思維進行訓練的方式。在低年級培養學生自信地進行表達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是我個人一點淺薄的經驗,今后我會繼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和學生的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到核心素養目標,積極教育教學策略與途徑,做好學生成長的引領者。
參考文獻:
[1]張旭雷.讓繪本創作點亮學生寫作之門[J].信息教研周刊.2012,(15).
[2]承金花.淺談如何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J].新課程學習(下).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