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芳友
摘? 要:古人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當前,全社會都在開展:加強對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更是責無旁貸。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語文教師應該把“教書”和“育人”緊密地結合起來,把思想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各種活動中,使教育和教學任務同時完成。下面,筆者談談自己多年來踐行“寓德于教"的幾點膚淺體會。
關鍵詞:語文教學;立德樹人;德育教育
一、充分利用教師本身的人格魅力,融德育教育于言傳身教之中
青少年學生最善于“觀師行,學師為”。教師自身體現的道德規范將對學生的行為產生巨大影響。教師的舉手投足,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白道理,也是在以身作則,把教師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輻射給學生,引導學生健康地發展。語文學科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空洞、生硬、單薄的道德說教遠遠不能達到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目的。語文課上滲透德育教育,教師務必要學會“四兩撥千斤”。記得那是一節語文課,預備鈴一響,我和我的學生都很快進到了教室。突然,教室里響起了不曾常見的吵鬧聲,原來有兩位男同學為誰應該撿起兩人座位中間的廢紙團爭執起來。我發現后,先用目光注視了一下他倆,雖有短暫安靜,但很快又吵了起來。我覺得有必要利用一下了。我簡單地了解情況后便問:“大家覺得這件事該咋辦?”教室里徹底安靜下來,一雙雙眼睛看著我。于是,我平靜地對同學們說:“既然他倆都有自己的理由不撿,那廢紙團就讓我來撿吧!”有學生在說:“為什么啊?”我說:“因為我是教你們的老師。”說著,我走到兩位同學跟前,彎腰撿起地上的廢紙團,徑直走向班上的垃圾桶。兩個剛才還吵得不肯罷休的同學,不約而同地伸出雙手來“搶”我手上的廢紙團,我們幾乎是師生三人共同把紙團丟進了垃圾桶。教室里掌聲四起。一分鐘內,我對全班學生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洗禮,而且效果頗佳。接下來的語文課自然上得更精彩了!
二、充分利用語文課本資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語文教材中滲透著很多德育教育因素。有愛國主義教育、親情教育、美丑教育,還有對哲理的領悟和高尚情操的歌頌等等。如《美麗的興凱湖》《春》等美文,這些美篇通過對祖國壯麗山河的描寫,來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又如《狼牙山五壯士》《風雪重圍》等課文,通過閱讀具體的故事情節,從中受到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教育。再如《和平女神像》《奧運圣火》等課文,通過學習,使孩子們認識到“和平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又如《站在世界地圖前的少年》《只要翻過那座山》等課文,通過理解重點語句,啟迪孩子們要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并且要勇于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實現理想。
語文教材中豐富多彩的德育內容,給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提供了用武之地,只要我們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深刻的思想內涵,善于引導學生、啟發學生,把德育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就會在青少年中播下“真、善、美”的種子,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實現“教書”“育人”雙贏。
三、聯系學生思想實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品德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落腳點,在于使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因此,必須要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要緊密聯系學生的行為表現,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學《洗臉》一課時,我們除了要讓學生體會到邊防戰士不畏艱難困苦的堅強意志和舍己為人的崇高品德外,還要結合當前世界上能源危機和為爭奪能源而干戈四起的事實,說明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聯系本校少數學生隨便浪費水資源的行為表現對孩子們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認識到浪費水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而節約用水才是我們應該大力提倡的社會美德。要求學生自覺養成珍惜能源,厲行節約,杜絕浪費的良好習慣。
四、廣辟途徑,在演講、競賽、參觀訪問等語文課外活動中進行德育教育
一個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都會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和開展各種豐富多彩、富有教育意義的語文課外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以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順便讓孩子得到良好的品德修養。譬如:語文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文學作品閱讀和欣賞、歌詠舞蹈比賽、書法比賽、作文競賽等課外活動,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文藝才能,又能寓教于樂。可以通過晨會、班會、紀念日等,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公益性勞動等活動,以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優良品質。
語文教學是船,德育教育是舵。語文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一定要善于挖掘和靈活運用教學過程中的德育素材,對孩子們進行適當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強力滲透德育教育,努力踐行“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學理念,為實現“中國夢”培養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郭峰.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 學周刊,2011(02):55.
[2]廖偉玲. 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 教育觀察(下半月),2014(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