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貴明
摘? 要: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樹人”,如何提高地理德育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以及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是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基于此,本文通過挖掘課本素材、開展戶外活動、地理知識大比拼三個方面論述了德育的具體對策,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初中地理的德育如何在實踐中進行滲透。
關鍵詞:初中地理;德育;實踐教學
引言:
在信息技術與教學改革高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品德教育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今,學生每天通過上網閱讀各種各樣的信息,呈現出多元化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也日趨復雜。初中地理德育的主要任務是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科學的資源觀以及可持續的發展觀。同時要厚植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從小樹立建功新時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可見,德育教育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充分挖掘課本中的德育素材,達到學知識、提素養的目的
初中地理學科包含了我國的人文、自然等方面的內容,通過教師對相關素材的講解,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實事求是,對我國的壯美山河、輝煌成就要大力宣傳贊揚,對現在發展所面臨的突出熱點問題要進行分析探討,使學生全面準確的了解我國資源、人口、環境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同時加深對國情、國力、相關政策的了解,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時代危機感,從而達到學習知識與德育形成相結合的目的[1]。比如,在教授《黃河的開發與治理》一節時,教師可以利用PPT形式或者視頻播放的形式講解黃河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悠久的歷史、孕育中華兒女的燦爛文化;同時講授在黃河開發過程中修建各種水利樞紐發揮防洪、發電、灌溉的巨大作用;更要突出介紹黃河治理現在面臨的一些問題,比如:河道斷流、水污染嚴重、洪澇災害頻發等問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財產損失。教師要用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活生生的例子,讓大家從內心深處接受知識和產生共鳴,從而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點燃投身建設祖國的火種。
二、開展戶外德育教學活動,樹立熱愛科學的道德情懷
地理課本上的知識大部分來源于大自然,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更要重視與生活的銜接,使學生感覺到地理是看得見、摸得找的,與我們平時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不是空洞乏味的。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與自然現象緊密聯系,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2]。比如,在秋天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去農村看看收獲的田野,當學生看到蘋果成熟后就會自動往地下落,便會聯想到書本上的知識:牛頓在自己家的花園中一個蘋果落下砸到他的頭上,從而提出了萬有引力的定律。學生在具體實踐中得到了論證,從而樹立了要多觀察、多思考、多實踐的思維觀念,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會下意識多想、多問.到了秋天,學生會觀察到大部分的地方會白天變短,天黑得更早,會聯想到《地球晝短夜長的變化規律》一節,在課堂上時會有各種各樣的疑問,秋天和夏天都是一天24個小時,怎么會出現不同的晝夜規律.經過實地的考察,學生再結合老師的講解、上網查閱相關資料、相互討論以及問有經驗的農民等不同形式,會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在課外教學使學生能夠把理論和實踐更加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切身體會到地理科學要以解釋實際自然現象為出發點,培養了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道德情懷。
三、進行地理知識大比拼,德育教育入腦入心入課堂
在實踐教學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更要加強動腦、動手的協同能力的培養,使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地理教師可以指定幾個熱點話題,比如:糧食、耕地、水資源、文化等,并且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學生之間相互配合,每個小組準備匯報一個關于地理的熱點話題,老師作為評委并進行點評。在匯報中發現每個話題都能說明一定的問題,尤其是我國雖然幅員遼闊,礦產資源豐富,但這只是表象。學生通過實際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其實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水資源占有量很少,水土污染嚴重,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屬于資源匱乏的國家。教師可以針對此類匯報倡導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節約水資源,樹立節水意識,吃飯不浪費糧食,保護環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當匯報到關于文化時,我國擁有5000多年悠久的歷史文化,生生不息。56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服裝、飲食、語言、節日等。這些知識的普及豐富了學生的人文知識,使學生對國家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不斷提升,從小樹立文化自信的意識。通過地理知識的比拼,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收集知識,并且相互學習,地理知識的認識更加清晰,德育教學效果更加顯著。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德育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應體現在課堂的方方面面,地理學科承擔著學生思想價值取向的重要任務,在教學中必須作為重中之重進行深入研究,使學生不光擁有豐富的地理科學知識,更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為社會的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程瑩瑩.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J].教育學,2018(10)
[2]孫芳,殷竹.德育滲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