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坤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已是我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文化素養之一。但是小學數學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或多或少地存在重教輕學、重知識輕能力、重模仿輕創作和重學會輕會學的現象,這樣的舊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要克服這些不良傾向,應以優化課堂教學為宗旨,以開發學生身心潛能,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來進行教學。
【關鍵詞】 小學教學 ?優化課堂 ?方法
課堂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陣地,小學的教學不論怎樣改革,優化課堂教學還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那么應如何才能更好地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快地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呢?下面談談幾點小小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情境是教學的突破口,創設快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體驗積極的情緒,促進了他們學習效率的提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最積極,最活躍的心理因素。當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也就形成了學習的內動力。積極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及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優化課堂教學,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能夠積極思維,大膽想象,任意表達,敢于創新立異。還要注意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不斷激發學生的思維熱情和情境使學生處于一種思維的狀態,從而能達到讓學生樂學、愛學、善學的目的。比如在教學“能被2、5和3整除”的數一課時,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來做一個游戲,不管你們任意報出一個數,老師都能很快地判斷出這個數能否被2、5和3整除。”學生活躍極了,都想出題考考老師,很多同學說出了很多個多位數。老師不僅判斷得對,而且還很快。學生的興趣這時被激發了,我因勢利導,引導學生觀察、探究、掌握新知,使他們的思維能力獲得較快的發展。
二、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
過去的數學教學,學生雖然能夠接受知識,但這是被動的。這樣的教學侵占了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的時間,縮小了學生主動思維的時間,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新精神。課改后,強調教學活動應該是由教學內容、學生、教師、教學環境整合而成的系統,不僅要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更應注重師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重視學生學習的經歷和經驗,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倡導接受和主動體驗、探究、發現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讓現實、有趣的、探究性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習的主要方式。對教學特別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形成、規律的發現、問題的解決等過程。課改還要求改變單一的個體學習方式,倡導獨立自主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讓自主的、合作的、交流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突出趣味性、探究性、過程性、實踐性,讓學生直接感受和體驗、探究和發現,以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訓練學生的創新技能,為培育創新人才堅實基礎。
三、教學目標要明確、全面
教學目標的科學制定是教師的重點工作,而教學目標的落實可謂是重中之重。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新課程觀念將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與態度并行提出,三維目標不是并列的關系,這三個維度目標是融為一體的一個整體,緊密結合,互相支撐。這三者是在同一過程中同時實現的,相輔相成。教學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使用融合式分述,避免并列式分述,使教學目標全面、具體,準確、簡潔。
四、教學內容要鮮活
教材是實施教學的工具,而不是惟一的標準。這就要求我們是用教材去教數學,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數學。課堂是師生活動的舞臺,教師要扮演著引導者、合作者等多種角色,使課堂開放了,使課堂“活”起來。以“生活”為依托,使課堂教學鮮活起來。
課堂教學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選擇地進行開放教學,以開拓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潛能。如學生在學習了“百分數認識”后,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五一”期間,東山嶺旅游區為吸引游客,特推出如下優惠政策:團體購票滿50張或50張以上的一律打八折,購票滿40張一律打八五折,滿30張的打九折,30張以下一律按原價每張15元。現有30位旅客到文明公園去玩,請你幫他們設計幾種購票方案,并挑選出你認為最佳的購票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時而迷茫、困惑,時而輕松、快樂,這是單一答案的封閉式教學中難以做到和不可能見到的,這樣的活動方式既能給學生帶來愉悅,又能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對學生進行開放式的思維訓練,鼓勵他們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這樣的課堂教學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選擇地進行開放教學,開拓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潛能。有效地優化了數學課堂教學。
五、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要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就要通過教學方法的最優化來實現,數學方法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為解決教學、教育和發展任務而開展的有秩序的相互聯系的活動方法,由于活動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學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心理特征、學校的具體條件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對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則展開思維,堅持訓練學生獨立的依靠已有知識去理解新知識,突出教學內容中的核心的基本概念,以簡馭繁。
小學數學中常用教學方法有演示法、講解法、動手操作法、 舉例驗證法、猜測法。適當地使用教學法選擇最優化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關鍵。
在教學“圓的認識”這一內容時,應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采用動態方式:在屏幕上顯示一個小圓點,從這一圓點作一條線段,同時閃爍著這個圓點及這條線段,并使線段旋轉一周,形成圓形,使學生看后馬上能悟出圓是怎樣形成的。接著,再加入一條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分別閃爍出圓點和這兩條線段,使學生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這樣的動態顯示,使看似靜止的事物活動起來,化靜為動。這種演示教學法使抽象的問題簡單化,使學生獲得正確、清晰的圓的概念。教學中,教師有效地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優化教學過程落到實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又如,在“扇形面積公式”的教學時,抓切入點,從扇形近似于三角形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弧長相當于底,半徑相當于高。從而推導出與書上結論一致的公式。這種例證先大膽假設,再通過嚴密的推理尋求理論支撐的過程,既是數學老師的教學手段之一,也是應該教給學生的重要數學技能。運用多樣化教學手段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已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一項新任務。
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是一門藝術,注重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優化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師們必然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只有在平時多思考,多研究,多實踐,才會在課堂教學中闖出一片自己的天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