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珠仙
摘 要:閱讀教學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載體。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基于素質教育理念探尋學生關鍵思維能力與核心素養提升的有效策略,這就需要教師以閱讀文本教學為載體,找準切入點,捕捉空白點,落腳蓄積點,在多樣閱讀體驗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和語用能力,在語文核心素養全面提升的同時獲得知識技能的有效掌握,理解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實現語文教學課堂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新課程改革深入實施以來,傳統以應試教育考查為指導思想的“灌輸式”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發展的需求。語文閱讀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主要語文學習能力,基于這個視角,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核心素養培養融入語文閱讀教學中,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渠道,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閱讀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培育,從多個角度關注學生能力的提升,從而有效實現語文學科的整體發展。
一、找準切入點,讓閱讀體驗觸及文本內涵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編選者經過精心挑選和反復考量確定的文質兼美的文章,每篇文章都值得教師認真研讀找尋其中的教學點向學生傳授。在實際教學備課中,很多教師都有“什么都要教”的感覺,在面面俱到的準備中反而影響教學效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能夠以一斑窺全貌,抓準教學單元的語文要素制定教學目標,在了解學情的前提下層層深入課堂實施,實現文本知識與學生體驗的有效整合,最終讓學生理解文本內涵。
比如,在教學《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精讀課文時,教師可以在深入研讀分析教材文本后從三維目標的制定中體現語文核心素養,如從基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精心設計目標,針對文章反映的祖國各民族間友愛與團結的內涵解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朗讀學習中體會貫穿全文的自豪與贊美之情,在整體把握文本內容后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句,在品讀與解析中撥動文本中蘊含的情感之弦,加深學生對整篇文本內涵的感悟和理解。
二、捕捉空白點,讓言語訓練直抵內心感悟
充滿語文要素的文章分析過程中,我們常常能從其中發掘到作者的“欲言又止”,無論是作者有意留下的還是改編者特意給出的空白點,這些要素都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能夠抓住這些教學空白點,充分利用這個連接學生與文本作者溝通的紐帶,在提升學生語用能力的語言訓練中找到情感體驗契合點充分利用起來,以此實現學生內心感悟的升華。
比如,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篇精讀課文時,本篇課文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從小事中明白一些道理,在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分析中,告訴學生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還要能根據他人的正確意見做出及時的反應和調整。在整篇課文的研讀分析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為什么小葫蘆最后沒有長成,一個一個都落了?但僅僅是引導學生分析“葫蘆掉落”的原因還不足,為了引導學生體會和理解內涵,教師可以針對“種葫蘆的人”的心情引導學生深刻思考體會:“那個人看到葫蘆一個一個落了,他會想些什么?你會對他說什么?”同時多媒體展示相關的圖片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想象:“來年春天他還要種葫蘆,下次他能得到葫蘆嗎?”這樣,抓住文本空白點引導學生想象,在對文本主旨有了深層次理解后開展語言訓練,在捕捉言語點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內心感悟。
三、落腳蓄積點,讓情感深化豐盈內心體驗
情感不僅是文章的靈魂所在,也是核心素養品質的關鍵要素。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深刻挖掘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在字里行間的探尋和分析中找到學生情感的蓄積點,創新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實現學生的感情凝聚與升華,以此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豐盈學生的內心體驗,實現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學《狐貍分奶酪》一課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研討課文,對其中蘊含的寓意有了深刻感悟后,如何將這種感悟提煉表達出來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文本和生活實際,將自己經歷過的類似的事情在小組間討論交流一下,比如,在你的記憶里有沒有發生過和好朋友因為某個小矛盾被他人利用的事?你們是怎么化解的?在紙上將發生的事件、事件中涉及的人物、地點、經過和結果寫出來。這樣,通過童話學習得到的寓意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歷,在對事件描述寫作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文本中蓄積的情感點用言語表達出來,以此升華情感,豐盈學生的靈魂體驗。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視角下探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發展,以閱讀文本為載體,在課堂上通過深入解讀文本,重視文本的內涵與外延,關注言語教學實踐,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在融合多種語文學科技能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有效拓展,助力學生語文能力提升,在循序漸進的逐步積累中實現語文閱讀課堂的有效構建和學生核心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麗麗.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7(28):96-97.
[2]李作芳.淺談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14):60-61.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