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曙生
摘 要:通過相關小組體育興趣化活動,能夠不斷強化學生的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同時使學生通過相關小組體育興趣活動彼此交流、彼此配合、相互學習,逐漸養成團隊合作意識,并加強與教師之間的有效交流。就小組體育興趣化教學的實施對策作簡要闡述。
關鍵詞:小組體育;興趣化活動;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理念已逐漸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體育這一教學課程也逐漸得到教師與學生的重視。在傳統教學理念,體育教學并不受到重視,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也逐漸忽略了對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課堂教學也只是流于形式,完全忽略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而小組體育興趣化教學則根據學生心理及生理等相關特點,目標較為明確地設計了相關教學活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那么,如何有效進行小組體育興趣化教學值得教師認真思量,并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選擇教學策略。
一、小組體育興趣化教學策略
1.合理選擇教學內容,符合學生興趣愛好
興趣是一切學習的先決條件,同樣對于體育學習也是如此。因此,在小組體育興趣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合理選擇教學內容,符合學生興趣愛好,使學生通過小組體育興趣化活動,既能夠強化自身體魄,又能夠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例如,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下,教師對于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多以集體為單位,但是卻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導致部分學生對體育課堂活動失去興趣,從而使體育課堂教學流于形式,失去其意義。而小組體育興趣化教學則考慮到了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以小組的形式設計體育活動,比如男生可以選擇籃球或者足球,女生則可以選擇羽毛球或者毽子。這樣一來,小組體育興趣化教學便有效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從而使其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真正受益。
2.尊重學生個人意愿,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活動形式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下,教師忽略了學生的課堂學習地位,課堂教學往往是學生在教師帶領下做相關熱身活動,然后在操場跑步或者其他具體內容。這樣的教學模式,表面上是完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但是卻忽略了學生的個人意愿,一味地按照教師要求進行相關活動。這樣一來,學生逐漸失去了體育課堂活動的興趣。而小組體育興趣化活動則不同,教師根據學生的個人意愿,允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自主選擇活動內容,從而使學生根據個人情況進行合理運動,使其在體育課堂活動中得到放松,有所收獲,使小組體育活動充分發揮其積極意義。
例如,有的學生在平常學習過程中壓力較大,在體育課堂活動中便能夠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跑步,既鍛煉了身體,又使其自身壓力得到宣泄。而對于那些喜歡籃球的學生來說,跑步對其來說只可以當作熱身,那么,學生便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相關籃球運動。同時,男生與女生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那么,學生便可根據自身意愿進行相關活動的選擇。小組體育興趣化教學過程,有效激發了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得到發展。
3.教師合理指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樣,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性格、成績、興趣、體能、習慣等方面。而教師則可以利用小組體育興趣化教學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合理指導,使學生彼此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真正實現其全面發展。例如,有些學生較為內向,不善與人溝通,那么,教師則可以以小組的形式設計“短跑接力賽”活動,使學生根據組內成員情況對出賽順序及其他注意事項等進行探討,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彼此之間暢所欲言,發表自身觀點,那么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則能夠與他人溝通,從而不斷促使其提高與他人積極溝通的能力,使其性格逐漸外向。再如,在日常的班集體學習過程中,由于相關因素的影響,學生在成績上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而這也間接地造成了部分學生的自卑,造成了成績靠前的學生與“學困生”之間的“隔膜”。針對這一現象,教師便可以利用小組體育興趣化教學來促使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給予學生合理指導,對學生進行恰當分組,避免活動中學生出現以成績分組的現象,使不同階段的學生能夠團結協作,培養其團隊合作精神,從而通過小組體育興趣化教學真正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使學生真正喜歡上體育活動。
二、結語
總之,教師要想真正使小組體育興趣化教學發揮其自身積極作用,那么,教師則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點,尋求恰當的教學方法,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觀察素質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活動形式,教師在學生活動過程中給予學生合理的指導,使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既能鍛煉其身體,又能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使其性格、心理等方面均得到有效培養,使學生真正實現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蔣新成.小學體育興趣化教學的實施對策[J].中國學校體育,2019(1).
[2]李長婧.初中體育教學中興趣教學法的應用對策[J].新校園(中旬),2015(12).
[3]秦利.試論初中體育興趣教學法的實施[J].新西部,2014(8).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