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倉 楊雪嬌 李本大
摘 要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是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的有效模式。在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如何在實踐中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成為重要課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在實踐中要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探究國家治理的新模式,推進國家供給側改革。
關鍵詞 新時代 “以人民為中心” 發展思想 實踐要求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科基金課題《習近平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研究》(L18BLW025);教育部規劃基金項目“全面依法治國視閾下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的實證研究”(17YJA710013)。
作者簡介:李新倉,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楊雪嬌,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本大,內蒙古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97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四次提及“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強調國家發展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具有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原則。 在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是國家治理新模式,探究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國家治理模式,這是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在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具有豐富的價值意蘊 ,反映了國家經濟發展的經濟目標。
(一)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與幸福感
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人民的創造性勞動。“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解決了社會發展“為了誰”的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源于社會實踐,同時在實踐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維護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國屬于社會主義國家,國家權力屬于人民,這就決定在社會實踐中要重視人民利益,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在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具有重要意義,要求在社會發展中重視人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積極主動性,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讓人民盡享社會發展成果,進而推動社會全面改革,提升人民幸福指數。
(二)增強國家治理現代化實效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發揮人民的創造性作用。黨的十九大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思想指引。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其中人的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堅持人本思想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要求社會實踐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國家治理現代化與“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具有高度契合性,兩者都強調人的現代化,彰顯發揮人的主體性功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增強國家治理現代化實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凸顯人的主體性,建立“以人民為中心”制度保障體系,才能使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現人民主體性,提高人民工作的滿意度,增強國家治理現代化實效,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三)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社會的公平正義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有利于增進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的生活滿意度。公平正義是社會發展的生命線,違背公平正義就會制約社會發展。在治國理念上,公平正義體現在國家要堅持公平正義原則,尊重公民權利,聽取公民的利益訴求,妥善解決公民關注的利益問題;在法律層面上,公平正義意味著司法活動要堅持公平原則,最大限度地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有利于樹立共享發展理念,在實踐中踐行公平正義,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功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帶領人民創造幸福。
(四)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與“為人民服務”具有一致性,兩者都要求我們在實踐中重視人民利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指向。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最終要實現共同富裕。其中,共同富裕就是人民群眾的富裕,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為了解決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實現共同富裕,在當前階段,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其目的旨在解決人民貧困現狀,針對不同地域采取扶貧舉措,在堅持共享發展的基礎上,實施精準扶貧,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具體實踐,集中解決了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的生存問題,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具有豐富的內涵,在實踐中要求堅持人民原則,將人民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起點和目的歸宿,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一)人民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起點
國家治理現代化要堅持人民原則,將人民作為邏輯起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創新。 在國家治理過程中,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將人民群眾作為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發展的依靠力量,充分調動人民的主動性,使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現人民主體性,促進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其發展各環節,提高人民群眾的治理能力。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是社會治理的思想指引,強調國家治理要堅持人民原則,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追求人的現代化和全面自由發展。在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高度契合。基于這種全新的社會發展理論邏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思想指引,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國家治理現代化強調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社會治理的著力點,發揮人民群眾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功能。同時,建立人民有序參與的制度供給機制、依法而治的制度執行機制和人民滿意的制度評價機制,使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現人民主體性,建立“以人民為中心”治國理政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人民主體地位,提高人民群眾的治理能力。
(二)人民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的歸宿
實踐證明,我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人民原則,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工作宗旨,一切都是為了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現代化是國家發展的必然趨勢,推進和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制定完善的國家治理現代化制度體系,規范國家機構管理程序,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國家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不斷完善民主形式,讓人民參與國家治理,努力增進人民的福祉。同時,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國家堅持人民利益標準和要求,積極創造社會公平正義氛圍,在保障公民個人自由發展的基礎上,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效增強了國家治理。
(三)人民是構建服務型政府的評判標準
服務型政府是在堅持社會本位原則下,建設一切工作為了人民,承擔為人民服務職能的政府。黨的十九大強調指出,要轉變政府職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為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指明了方向。在我國,國家權力屬于人民,這就決定政府公權力的行使必須以人民為邏輯起點。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政府行使社會管制的職能,政府通常通過行政命令等方式行使職權,忽視或損害了人民利益,人民對政府公信力產生質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服務型政府建設就要轉變政府職能,降低政府的行政職能,實現市場只能的回歸。現代國家治理要求建構服務型政府,要求政府立足于服務,其主要職能不再是管制,而在于如何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更好地位人民群眾服務。服務型政府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以人民是否滿意為評價標準,有利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發展。可見,在現代化國家治理實踐中,服務型政府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不斷優化工作管理方法,本著更好地為民服務原則,提高了為人民服務的質量。
(四)人民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依靠力量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離不開人民。實踐證明,人民群眾作為國家的主人,對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必須依靠人民,肯定人民群眾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作用,發揮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功能,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人民積極參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盡享國家治理現代化帶來的成果,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同時,在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中,正是這種社會實踐提高了人民群眾參與國家事務的積極性,提升了人民群眾治理社會的能力,促進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作用。列寧指出,人民是有意識的能動性主體。因此,國家治理現代化發展要依靠力量,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依靠人民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具有豐富內涵和重要的價值。在國家治理實踐中,要求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發展。
(一)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要求在實踐中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人具有不可臆想的創造力,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的積極性一旦被激發出來,就會形成不可想象的創新和創造力,因此調動人民積極性,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形成創新創業精神,引領人民投入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同樣,在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中,也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性,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生命線。
(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需要。在新時代,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做到:(1)拓寬人民就業渠道。就業事關人民生存問題,人民不能得到充分就業就會影響社會穩定。因此,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加大人民就業培訓,推進人民群眾就業創業,通過提供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通過多渠道推進廣大人民就業創業。(2)為人民提供多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是工作最大的目標,保障社會各領域的公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民生保障與改善休戚相關,為人民提供多樣化服務,有利于推進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現代化,提高社會治理的效果,實現社會高度自治,創新社會管理的方式,推進和改善“以人民為中心”制度性安排,促進社會和諧。
(三)擴大人民群眾參與渠道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要求擴大人民群眾參與渠道。新時代作為時代背景,為“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提供實踐路徑。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在實踐中要求擴大人民群眾參與渠道,主要體現在:(1)拓寬人民的意見征求渠道。意見征求渠道是人民表達利益的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在實踐中,人民意見征求渠道要具有多樣性,可以采取田野調查法,通過座談會或民主測評等方式,讓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發揮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共事務參與熱情,增強社會治能效果,人民群眾的參與可以豐富和發展自己,提高人民群眾社會治理能力。(2)拓寬人民的監督渠道。做到重要事項,特別是事關人民群眾的重要事項要堅持全程公示,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全面推行群眾監督員制度,讓人民群眾監督工作貫穿于事項決定的全過程,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注釋:
袁艷萍.探析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基本特征[J].法制博覽,2019(7):281-282.
趙冰蕾.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價值意蘊[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8):4-6.
王高賀.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J].人民論壇,2019(8):92-94.
熊茉莉,宋健.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多重人民維度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7):121-122.
沈昊駒,范銘送.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三重邏輯[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9(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