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杭東 張倩 曾延風
摘 要 鑒于目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經常出現的不同嚴重程度的心理危機,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結合筆者所在學校的心理危機干預模式,從實際應用的可操作層面進行分析,以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為支撐,提出心理危機預警系統的模型,并對該模型的未來發展提出展望。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 高校 心理危機預警系統
基金項目:2017年浙江省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聯盟課題項目“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構建的研究”(編號2017-57)。
作者簡介:李杭東、張倩、曾延風,中國計量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325
在高校學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都可能會遇到不同嚴重程度的心理危機事件。高校心理咨詢工作雖主要以發展性心理問題的咨詢為主,但如何有效處理個體和群體的心理危機事件,也越來越受到學校學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預防為主,為學生發展性心理咨詢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更要對危機問題進行前置分析,預估潛在風險,因此,建立和實施一套科學有序、操作性強的心理危機預警系統來應對各種危機事件就極為重要。
上世紀40年代,Linderman最早提出心理危機的相關理論,此后,社會各領域開始逐步研究心理危機以及心理危機干預的相關課題。1954年,“現代危機干預”之父Caplan把心理危機定義為:個體先前處理危機的方式和支持系統無法應對眼前的處境,即超過了其能力時,此時該個體就會產生暫時性的心理痛苦,這種暫時性的心理失衡狀態就是心理危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就是為了應對心理危機情況的一整套科學流程。作為預防心理危機的子系統,在實際工作中,根據一系列既定的預警指標,對預警對象的信息進行分析,并及時識別和發現各種潛在的危機因素,從而確定預警信息、評價危機程度,最后確定是否發出危機警報,以減少心理危機發生所帶來的各種不良后果。
學生心理危機雖然是個體現象,但其發生之前會在情緒、言語、行為等方面表現出各種征兆。通過危機預警系統的建立,對這些征兆進行識別和發現,并提早干預,從而減少危機發生的可能性。
此外,當前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所從事的心理危機干預主要是對已經發生的危機進行針對性干預,如對危機當事人或親歷危機的其他同學、以及危機個體的同學,其目的是減少或消除危機所帶來的各方面不適應與不良反應,這是被動應答式的干預。而有效的心理危機預警系統應為事前干預,初步解決心理危機。
心理危機預警系統并非一個簡單的步驟,而是需要單位各部門的協同配合,在不同的階段,進行有序的操作。一個完整的心理危機預警系統包括:
(一)預警信息收集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都已建立了危機干預的四級網絡體系,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級心理健康輔導站-班級心理委員-寢室心理氣象員”,四級網絡所對應的人員以及其他師生在與同學接觸的過程中,都有可能發現一些心理危機的信息。在學校危機干預的四級網絡體系中,主動負責搜集危機預警信息的群體主要有:專兼職心理咨詢師、輔導員、二級心理健康輔導站負責老師、班級心理委員、寢室心理氣象員等。在獲知相關心理危機信息時,應及時上報學院、學生處和心理中心,以便及時關注。關注當事人言語、行為、情緒等方面的異常變化的征兆,識別危機或疾病線索,如是否有妄想、幻覺等癥狀,有無情緒極度低落、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等,特別是否有輕生念頭和輕生行為的發生。同時,關注大學生習慣使用的各類自媒體APP,如微信、微博、QQ等,危機個體極有可能在相應的社交軟件或社交媒體上流露出顯性或隱性的危機信號。
心理危機干預的對象主要是正處于危機狀態中或存在心理危機傾向,他們一般表現為情緒波動幅度大,負性情緒強烈,軀體癥狀明顯,認知和行為模式較以往有較大改變,暫時無法適應和應對正常的生活。需要接受危機干預的人員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1.經常有自殺意念或曾有自殺行為。
2.負性情緒體驗感強烈且持續時間較長,與他人交往的頻率減少。
3.在實際生活中,存在明顯的動機沖突,近期內可能遭受各種挫折與打擊,如失戀、學業失敗、人際沖突、身體疾病等。
4。有嚴重心理疾病(抑郁癥、恐怖癥、強迫癥、癔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等)且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
5.有暴力傾向或攻擊行為,性格特質發生突然的變化。
6.受校園意外傷害事件影響,情緒不穩定。
(二)預警信息分析
預警指標和信息評估是預警信息分析中的核心,因此需要明確預警指標和預警信息的評估模型。
預警指標體系自身帶有監測功能,有對比參照功能。由于學生管理工作中的絕大多數教師和學生骨干尚不具備專業的心理知識,從而無法對預警信息和危機嚴重程度進行準確的判斷,因此預警指標應具備定性的參數,更要有定量的標準,以便非專業人員對所搜集的信息進行分類和初步判斷。通過對現有的文獻研究發現,現有涉及預警指標體系的研究,在實際操作中,對指標的選擇都會有所不同,但是都需要遵循有代表性、可觀察性、有效度性等特點。只有這樣,預警指標才能真實地反應危機的嚴重等級程度。在實際工作中,建立可以量化、可視化、可評估的危機預警指標,主要包括:(1)內部:社會化功能、興趣、自我評價、負性情緒(類型、強烈程度、持續時間、應對方式)、交往需求等;(2)外部:家庭環境、家庭成員關系、父母的關系。
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各學院的二級心理健康輔導站需要每月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上報《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月匯報表》,在該表中,二級站可以用勾選的形式選擇學生問題的類型,并根據標準進行危機嚴重等級的劃定,包括嚴重性、緊迫性和自殺風險性。
對預警信息進行評估時,需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利用日常工作經驗和相應的危機心理知識,做出判斷,從而預測當事人在未來的情緒變化以及心理行為變化等,如果情形惡化,考慮是否進行必要的危機干預。
有些心理危機的醞釀和發酵會體現在個體的社交工具(平臺)上,當事人會以某種方式呈現危機信息。危機信息的搜集者一旦發現這些情況,就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跟帖、參與討論等方式,以網民的身份進行交流,為其提供一定的社會支持和引導,從而為危機處理贏得寶貴的時間和獲取更多的背景資料。
(三)危機警報
危機警報系統主要負責心理預警報告信息的發布,按危機的嚴重程度不同,由弱到強分成綠色、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五級心理危機警報。可以從發布時間、危機對象等不同維度發布不同的預警信息,從時間維度而言,可以常規發布即定期發布預警報告,如發布月報告、周報告等,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的發展需要即時發布預警報告;從預警對象維度,可以發布重點關注人群的報告,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單位進行發布(如校級、院系級、班級心理預警報告);也可以是重點關注個體的報告。
(四)危機干預
危機干預是危機預警系統中的最后一個環節,即根據實際的危機水平,對心理危機事件啟動處置預案,采取學校各部門聯動機制,包括學生處、醫務室、保衛處、教務處、學院等部門,組織人員在第一時間進行心理危機的干預。
1.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應當前移,不應只在心理咨詢室里被動地等待少數人的主動咨詢與求助,畢竟高校的心理咨詢是以發展性咨詢為主,需將被動變主動,從事后的干預向事前的預警轉變;變事后的矯治性心理咨詢為事前的發展性心理輔導;變對危機事件的消極性應付為積極性應對。構建一個可操作、系統、科學和實效的心理危機預警機制,降低突發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和損失。
2.根據學校危機干預的工作實際與經驗,積極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做到有效預防、實時監控、科學判斷、主動預警和及時干預。力圖能對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風險點有準確把控,從而避免和減少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對所掌握的異常情況進行分析,確保能做到早發現就早匯報,早評估和及時干預。
3.心理危機的預警與干預不僅只是從事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學生管理工作人員的任務,更需要每位教師及學生的參與。全員的參與,有助于預警信息的搜集和分析,為后續的評估和干預提供保證。
參考文獻:
[1]趙菊花.大學生心理預警指標因素相互關系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7).
[2]李建軍.大學生心理危機管理與干預的實踐探索[J].教育觀察,2016(7).
[3]甘霖.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網絡的優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3(10).
[4]江云清,宋明霞,何春梅.對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的思考——基于廣西高校研究生心理狀態的調查結果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3).
[5]蔣麗華.關于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的幾個問題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3).
[6]劉東江,孔慶娜.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教育管理與心理健康工作的融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7]程婧.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指標體系的確立及應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2).
[8]張海濤,蘇苓.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