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美玲
摘?要: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尤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寫字教學更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學生識字量的多少、識字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他們今后學習生活中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因此,漢字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漢字教學,審美機理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注重“審美記憶”“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審美理解”和“審美情感”在漢字教學中的運用,對學生學習漢字有著很好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識字教學;審美機理;作用
語文教學,語言是根本,文字也是根本。識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識字的多少、快慢直接關系到讀寫開始的早晚和閱讀能力的高低。可見識字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是重中之重的。新課程更是強調(diào)擴大閱讀量,這就意味著識字量要加大。那么,怎樣進行識字教學,怎樣提高學生的識字效果,就成了一個值得探討研究的問題。這里面不僅僅有教學技術的問題,還因為漢字本身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除此之外,漢字教學還有著強大的育人功能,它不僅僅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重點,更是貫穿在學生學習語文的整個過學中。而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審美機理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審美心理機制主要由“審美記憶”“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審美理解”和“審美情感”五種因素構成。這五種因素交錯融合,形成了審美心理的復雜過程。
一、 “審美感知”,激發(fā)學生識字熱情
在審美心理學中把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合在一起,統(tǒng)稱為審美感知寫字是書法的前身和基礎,而書法本身是一門藝術。所以,在寫字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同時要關注學生藝術情操的培養(yǎng),而這離不開欣賞。《語文課堂標準》中要求學生把字寫得規(guī)范、端正、整潔的同時,要學會欣賞漢字的優(yōu)美,要體會漢字的審美價值。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qū)W生直觀展示漢字的藝術形象。比如在教學“火”字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火”字的演變過程;甲骨文“火”的形狀像火焰——;篆書的“火”字,仍然是象形的——;隸書,在篆書基礎上的發(fā)展——;唐代顏真卿的楷書——;元代趙孟頫的行書——;明代王鐸的草書——;清代印刷體——;現(xiàn)代楷書印刷體——火。
教師可以把一些優(yōu)秀作品以投影、圖片、錄像等多種方式展示在學生面前。同時,可以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和深情的解說,創(chuàng)設出令人賞心悅目的識字意境,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美,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與熱情。
二、 潛移默化漢字的形體美,形成“審美記憶”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有一個單元專門教學中華漢字的,其中有汪竹柏寫的《贊漢字》,概括了中華漢字的獨特魅力:中華漢字,生動形象。傳播文明,蓋世無雙。連綴成句,頓挫抑揚。書法字體,各具特長。篆書隸書,古色古香。行書流暢,正楷端莊。狂草奔放,鳳舞龍翔。對聯(lián)形式,漢字獨創(chuàng)。左右工整,能簡能詳。既便言志,又供觀賞。
形態(tài)各異的漢字符號,給人感覺是風格萬千,美不勝收。有的形體接近方形的,如“圓”“閑”“回”等;有的形體接近于長條形的,如“青”“真”“相”等;有的形體接近三角形,如“眾”“品”“鑫”等;有的形體偏扁,如“血”“士”“工”等。“川”字給人以奔流不息流水的感覺,“笑”字令人感到舒適歡快,一看到“雨”字,眼前就仿佛出現(xiàn)了紛紛從天而降的雨滴。“端正”兩個字讓人仿佛看見一個人正襟危坐的樣子。這些可愛的小精靈,不禁誘發(fā)了我們對祖先的創(chuàng)造贊嘆不已。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jīng)過不斷地耳濡目染,我們在大腦中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記憶。為了研究審美記憶對學生識字、寫字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選了剛剛開始學寫漢字的一年級的一個班級,安排一定的時間,讓這個班級的學生經(jīng)常翻閱名人書法字帖,其中以正楷為主。在課堂上朗讀課文的時候,有意識地安排一些課文讓學生拿著書法作品誦讀。一個學期以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班級學生的書寫水平和進步的程度,明顯要高于只是寫自己的字的同齡學生。這個試驗說明,學生通過反復觀看、閱讀書法作品,他們的視覺記憶里已經(jīng)鐫刻了一個字的間架結構和布局。當他們寫這個字的時候,大腦中就會浮現(xiàn)出橫豎撇捺點勾的大概位置。可見,學生反復經(jīng)歷“書法”視覺的重復體驗,有助于在他們在潛意識里形成一種美感,同時把這種美感轉(zhuǎn)化為記憶。
三、 識字教學,要關注“審美想象”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而審美想象會為想象主體插上遨游美感世界的有力的翅膀。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中,有一篇課文《狼牙山五壯士》,課文中有一個“寇”字。在生字教學過程中,很多小學生覺得難寫,從第二天的聽寫到后來寫作或試卷中可以看出。學生的出錯率很嚴重。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是在教學中,很多老師的識字教學還采用傳統(tǒng)的比較生硬的方法:首先教讀音,“寇”,這個字讀“kòu”,然后要求學生讀三四遍。接著教字形,“寶蓋頭”下面的部件要注意,很容易寫錯,特別是最后四個筆畫,要求學生跟著老師書空幾遍,或者在本子上練習寫幾個字。最后教字義,會問一問學生這個字的含義什么,通過引導學生也能明白“日寇就是指日本鬼子”。
這樣教學“寇”字,雖然教師的教學思路是清晰的,生字的音、形、義也都講到了,但是這樣教還遠遠不夠。“寇”字是這一課生字學習中的難點,尤其是最后的四個筆畫。如何利用漢字的造字特點優(yōu)勢來突破這個難點呢?我們不妨這樣來教:首先,出示金文的“寇”字,讓學生感受到這個漢字多么像一幅畫。再引導學生想象這幅畫——它就像是一個人正手握器具,跑到里屋去毆打屋里的主人。接著強調(diào)最后四個筆畫,這正像是一只高舉器械的手準備打人。通過對字形的理解、分析、想象,學生就把字形給記住了,字的含義也懂了。在《說文解字》中有關于“寇”字的解釋:“寇,暴也。”“寇”,就是象征著暴力的入侵者。而“日寇”就是指從日本跑到我們中國國土的侵略者,他們就是強盜,他們就是殘暴的入侵者,我們要捍衛(wèi)我們的祖國,當然要“抗日”。從“寇”字教學進一步延伸到文本教學中,進一步理解“寇”字:狼牙山五壯士為了掩護紅軍部隊主力和人民群眾轉(zhuǎn)移,毅然接受任務,把敵人引上了狼牙山。他們頑強不屈,浴血奮戰(zhàn),在完成任務以后英勇跳崖,壯烈犧牲。他們寧愿犧牲自己也決不向日寇低頭,這是頑強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
曾經(jīng)從書上看見過這樣一段話: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她在鎮(zhèn)江中學就讀時,她的老師教《陳情表》中的“煢”字時,這樣說:“這個字念qióng,字形大家都看好了,這個地方是一豎,不是一撇。記住了,再‘窮,做人脊梁骨也要‘挺直,切不可把這一豎寫成撇,脊梁骨不能彎下來,人不能倒下去。”于老師說,這個字她記住一輩子。
借助審美想象來記憶,“寇”這個字就不容易出錯了,“煢”這個字自然就能記住一輩子了。
四、 體會字詞的含義,借助“審美理解”
審美理解與一般邏輯認識中的判斷和理解有不同,它關注的是對象美的特質(zhì)和價值,目的是把握對象的內(nèi)在含義。
如在教學“副”與“幅”的區(qū)別時:
師:為什么球拍的數(shù)量詞用“一副”?
生:因為球拍有兩個,是用于兩個人對打的。
師:為什么眼鏡的數(shù)量詞也用“一副”?
生:因為人有兩只眼睛,眼鏡上就要有兩個鏡片。
師:為什么對聯(lián)的數(shù)量詞也用“一副”?
生:因為對聯(lián)有兩個聯(lián),分為上聯(lián)和下聯(lián)。
師:那么是“一副”笑臉,還是“一幅”笑臉呢?
生:(猶豫)
師:我們?nèi)说哪樋煞譃樽竽樅陀心槪銈冇X得人笑的時候會一半臉笑,一半臉不笑嗎?
生:應該是一副笑臉。
再比如“曌”這個字,是唐朝女皇武則天為自己名字造的字,它是由“日”“月”“空”三個部分組成。那么這個字的讀音可能與下面哪個字的讀音相同:“A. 哲?B. 萌?C. 照?D. 空”。“曌”這個字對學生,甚至對老師來說都是陌生的,我們就可以通過理解字的組成部分“日”“月”“空”,聯(lián)想到“太陽”“月亮”“天空”,聯(lián)想到“太陽與月亮在天空中照著大地”。由此推斷出正確答案是“C. 照”。還有,“稗”字的意思可能與下列哪個選項的意思最接近:“A. 草木茂盛的樣子?B. 欣欣向榮的樣子?C. 形容微小或非正統(tǒng)的”。通過理解字的組成部分“卑”字,聯(lián)想到“卑微”“卑職”“卑下”等詞語,由此可以推斷該字的意思應該與“C. 形容微小或非正統(tǒng)的”更接近。
這樣的分析引導,學生容易理解,而且耳目一新。在以后的識字學習中還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率。
五、 體會詞匯含義,離不開“審美情感”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有一篇課文《老人與海鷗》,在理解課文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老人愛海鷗的內(nèi)容時,讓學生抓住關鍵句子,通過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批注。學生從許多詞語領悟到了文字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深情厚誼:“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從‘只這個詞中我體會到,老人每天辛辛苦苦到翠湖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跟海鷗在一起,給海鷗送吃的。可見,老人的心里掛念的只有海鷗;”“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歐群呼喚。”“從‘很小心這個詞我體會到老人擔心海鷗喜歡吃的餅干丁掉到了湖里,海鷗吃不到,擔心海鷗吃不飽,才會小心翼翼地放餅干丁。”“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從‘必這個詞我體會到,老人心里牽掛的只有海鷗,不論刮風下雨,不論寒風蕭瑟,不論自己身體是否康健,他都一定要去翠湖與海鷗相依相隨,海鷗在他的心里就是自己的孩子。”……
漢字是有溫度的,每一個漢字、詞匯背后,飽含著作者所要表達的濃濃的情感。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審美機理中的“審美記憶”“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審美理解”和“審美情感”,讓它們更好地為漢字教學提供幫助。
綜上所述,漢字是我們民族文化開出的美麗的花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種子。小學語文教師就是這個精神種子的撒播者,有責任,有義務把它們播種到每個孩子的心田里,讓這些種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fā)芽。
參考文獻:
[1]談永康.小學語文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