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紹玲



摘?要:雖然數學和物理是兩門不同的分科體系,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及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數學與物理之間的滲透不斷加強。本文主要分析列方程法和函數圖像等數學知識在物理中的滲透,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知識;初中物理;教學
物理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物理學中有大量的概念和定律是用數學式來表達和定量的。我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只要是物理學家,那他十之八九是數學家。由此可以得出要學好物理就要學好數學,要成為物理學家就必須要先成為數學家。數學是物理的基礎,因為解決物理問題時通常要用上數學方法。隨著這幾年的省統考,數學知識在物理學科中的滲透更加明顯,小到物理單位的推出,如比熱容公式c=Q/(mΔt),在國際單位制中,熱量單位J,質量單位,溫度變化量單位℃,則比熱容單位為J/(kg·℃)。物理的計算不僅數據在計算,單位也在計算。物理不同于數學,它的每個數據都帶有單位,表示它的物理意義,所以單位的換算也顯得尤為重要,沒有注意單位的換算,其結果就相差很多!
數學知識在物理中的滲透很多,在本篇文章中主要結合近幾年的典型試題,討論列方程法、函數圖像法在物理中的滲透,以期給廣大師生以借鑒和啟迪。
一、 列方程
例1:如圖,電源電壓不變,R1為定值電阻,R2為滑動變阻器。閉合開關S,滑片P在滑動變阻器R2的某兩點之間滑動的過程中,電流表示數的變化范圍是1~2 A,電壓表的示數變化范圍是4~8 V。則定值電阻R1=????Ω,電源電壓U=????V。
解析:本題的特點是無論怎樣移動滑動變阻器,電源電壓保持不變。題目給出的是電流表、電壓表的示數變化范圍,所以首先我們應找出對應的電路狀態:當R2接入電路電阻較小時,電路電流比較大I=2 A,R2分得的電壓較小U2=4 V,由此可列的第一個方程:U=U1+U2=IR1+U2=2R1+4 V。當R2接入電路電阻較大時,電路電流比較小I=1 A,R2分得的電壓較大U2=8 V,有此可列的第二個方程:U=U1+U2=IR1+U2=R1+8 V。由以上兩個方程可解得R1=4 Ω,電源電壓U=12 V。
像在這種電學動態電路中,題目一般給出兩個條件,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在兩個不同位置,找出兩種狀態,我們一般利用電源電壓不變列兩個方程,求出電源電壓和定值電阻阻值。
例2:實驗題:在探究“伏安法測R1電阻”的實驗中,
(1)小林測得一組數據U1和I1后,才發現電壓表接錯位置,電路圖如圖。但愛動腦筋的小林用此電路仍然測出了電阻值。請寫出測量步驟:(測量的物理量請用字母表示)
。
(2)請寫出表達式:R1=????。(電源電壓未知,結果用U1、I1和小林測得的物理量字母來表示)
解析:題目只測出了一組數據,而題中含有兩個未知數:電源電壓U和待測電阻R1,必須再有一組數據才能解出兩個未知數。所以接下來的測量步驟:將滑片P移至最左端,測得電流為I2,這樣便可列出兩個方程:U=U1+I1R1,U=I2R1,解方程得R1=U1I2-I1。
例3:如圖,電源電壓不變。閉合開關S,當滑片P置于滑動變阻器的中點時,電壓表的示數為4 V;當滑片P置于滑動變阻器的b端時,電壓表的示數變化了2 V,定值電阻R1在15 s內產生的熱量為60 J。則正確的是(??)
A. 電源電壓為10 V
B.R1的阻值為18 Ω
C. 滑動變阻器R的最大阻值為9 Ω
D.R1先后兩次消耗的電功率之比為4∶3
解析:當滑片P置于中點時,接入電路的電阻為R的一半,此時電路電流I=4R2;當滑片P置于b端時,電壓表示數變化了2 V,電阻R阻值變大,分得電壓應該變多,所以電壓表示數為6 V,此時電路電流為6R。利用電源電壓不變可列得方程:U=4 V+4R2R1①U=6 V+6RR1②。解得U=12 V,R=R1。所以A錯。但三個未知數,卻只有兩個方程,要解出R、R1,還需要利用第三個條件:當滑片P在b端時,U1=UR=6 V,I=6R,R1在15 s內產生熱量為60 J,列得方程Q1=U1It=6 V×6R×15 s=60 J;③,解得R=R1=9 Ω。所以B錯,選擇C。因為R1阻值不變,所以R1先后兩次消耗的電功率之比等于先后兩次電流的平方比,等于16∶9,故D錯。
在這道題中出現了需要列三元一次方程來解題,我和數學老師討論過,三元一次方程在數學課堂上也比較少接觸,所以這對學生解題能力要求就更高。在平時的做題中也碰到通過列一元二次方程解題的,所以只是物理科學好是不夠的,還要求有較高的數學解題能力。
二、 函數圖像
數學作為學習物理的工具,其中的函數圖像能很好地表示出物理現象。從初二年剛開始接觸物理時,我們已經開始通過函數圖像來表示一些物理現象,如速度—時間圖像、路程—時間圖像,同樣表示勻速,在兩種坐標圖中畫出來的圖像卻是不一樣的。在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時,我們也用到了函數圖像,如分析物體受到的重力與質量關系,通過圖像分析,得出物體所受的重力與質量成正比。再如,在探究歐姆定律實驗時,通過圖像分析,得出當電阻一定時,電流與電壓成正比;而當電壓一定時,電流與電阻成反比等等。
從2017年開始的福建省統考,出現的圖像題明顯增多,而且難度在增加。在做物理圖像題時,首先要看清楚圖像中的橫坐標、縱坐標分別表示什么,然后根據圖像中的一些特殊點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例1:(2018福建中考題)燈泡L與定值電阻R組成的電路如圖甲所示,L和R的I-U圖線分別為圖乙中的A、B,閉合開關S,L正常發光,電路的總功率為4.8 W,此時燈泡L的(??)
甲
乙
A. 電壓為7 V
B. 電流為0.3 A
C. 電阻為20 Ω
D. 功率為3 W
解析:這道題中燈泡何時正常發光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只告知電路的總功率為4.8 W,其他所有信息來自圖像,所以解題只能從圖像入手。從圖乙中首先可判斷出曲線A是燈泡的圖像,由于受溫度影響燈絲的電阻隨溫度升高而增大;電阻R是定值,所以它的電流、電壓成正比,直線B是定值電阻R的圖像,從圖像中可算出R=20 Ω。從甲圖中我們知道燈泡L與定值電阻R并聯,所以它們等壓分流。從圖像乙中的一些特殊點去分析計算,當U=2 V時,IA=0.3 A,IB=0.1 A,I總=IA+IB=0.3 A+0.1 A=0.4 A,P=UI總=2 V×0.4 A=0.8 W,與題意不合;當U=4 V時,IA=0.4 A,IB=0.2 A,I總=IA+IB=0.4 A+0.2 A=0.6 A,P=UI總=4 V×0.6 A=2.4 W,也與題意不合;當U=6 V時,IA=0.5 A,IB=0.3 A,I總=IA+IB=0.5 A+0.3 A=0.8 A,P=UI總=6 V×0.8 A=4.8 W,與題意相符。也就是說,當燈泡兩端電壓為6 V時,燈正常發光。此時IA=0.5 A,RL=12 Ω,PL=3 W,故這道題選D。
例2:圖示電路中,電源電壓不變,R1為定值電阻,R2為滑動變阻器。閉合開關S,移動滑片P,多次記錄電壓表示數U和對應的電流表示數I,則繪出的U-I關系圖像正確的是(??)
解析:審題時首先務必看清楚,選項中的縱坐標U表示的是R2的電壓,而不是電源電壓。根據題意列出關于U與I的方程,U=U總-IR1,U總、R1均為定值,電壓表示數U與電流表示數I是一次函數,且電壓表示數隨電流表示數增大而減小。當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電阻最大時,電路中電流最小,但不為零,故選A。
現在的圖像題靈活性也很大,同樣一道題,問的問題不同,所列的方程不同,當然所得的圖像也不一樣。
例3:如圖甲,電源電壓恒為U0,電阻R的阻值不變。閉合開關,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從a端移動到b端的過程中,電阻R的電功率P與電壓表示數U的關系如圖乙,正確的是(??)
圖甲
圖乙
解析:根據題意,電壓表測的是R兩端的電壓,首先列出電阻R的電功率P與電壓表示數U的方程:P=U2R,其中U是橫坐標,P是縱坐標,故所得圖像應為過原點的二次函數拋物線圖像,考慮選C或D,那么U會不會等于零呢?滑片P從a端移動到b端的過程中,R分得的電壓不可能為零,而當滑片P移至b端時,U=U0,所以選D。
在做類似試題過程中,同學們如果能對數學所學的各種函數圖像掌握較好,那么在解這類物理題時將事半功倍。課堂上我們老師也應對函數圖像知識做適當補充,如正比例函數圖像、反比例函數圖像、一次函數圖像、二次函數圖像等。解題時也要注意技巧,對特殊點進行分析,對選項中圖像的不同特點進行分析。
在學習物理過程中,數學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工具,平時碰到類似題目時,鼓勵學生多動腦,多動手,讓數學物理思維有機結合起來,讓數學、物理這兩門學科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方正華.數學方法在物理學上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