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自主學習能力作為知識經濟時代每個人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素質,在個人成長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對于中學生來說,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既是課程改革的首要目標,也是學生個體終身發展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在初中數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而且也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數學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自主學習能力;興趣
身處知識爆炸的時代,教育的任務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技能,更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自主學習能力作為落實一切綜合素質的首要前提。另外,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上的學習思維和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建構就是最好的證明,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也在于此。對于教師而言,課堂上的自主性學習并非獨行其事,而是讓學生深刻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管理者。具體到教學中,初中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培養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讓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才能讓學生克服畏難心理,積極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因此,從這點意義上來看,在初中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每個教師的責任和使命所在。
一、加強興趣培養
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強扭的瓜不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沒有興趣的學習終歸是表面的,不能深入和長久。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興趣貫穿整個數學教學過程,從而使學生能夠以極大的學習熱情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
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平移”這一課內容時,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我會以生活化問題“生活中有哪些平移現象呢?”作為課堂導入,讓學生在課堂上相互交流,舉出實例。接著,我再讓學生利用手中有限的工具實驗物體平移的過程,對平移前后的圖形、方向和距離有初步認識,并運用所學知識合情合理的推理中相應的結論。之后,我會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平移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對平移現象的觀察,探索其中的性質,并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歸納總結。最后,我再讓學生依據教材內容和生活經驗,通過富有挑戰性操作活動來進一步理解平移的性質,并自主設計平移圖案,感受數學美。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下產生濃厚的數學興趣,經過觀察、發現、操作、論證的過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
二、適時引導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雖然是以學生為主體,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課堂上最為顯著的作用在于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活躍思維。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在學生思維的空白處和困惑處進行有效引導,增強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刻性和靈活性,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深入發展。
例如:在教學“有趣的七巧板”這一課內容時,旨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我會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展開教學。首先,我會讓學生分為兩個學習小組,分給每組學生一個七巧板,提出問題:仔細觀察下七巧板,一幅七巧板有幾塊?有幾種不同的圖形?哪幾塊的形狀和大小完全相同?讓學生想一想,嘗試拼出自己熟悉的圖形,并在小組內展示自己的作品。之后,我會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除了平面圖形,它還能拼出哪些圖形呢?讓學生在組內開展拼圖活動,使學生在有趣的拼圖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富有個性的圖案。最后,我會讓每組學生依次展示,并作出合理的評價。這樣一來,能夠使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落實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著不同的思維方法和學習能力。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大化。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布置相應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知識獲取最大化,從而讓學生樹立數學學習的信心,并表現出一定的自律性和自為性。
例如:在教學“探索勾股定理”這一課內容時,我會以“因材施教”為基本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來展開教學。如,我讓學習情況較好的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自主搜集資料,了解勾股定理,并通過動作驗證勾股定理的正確性,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于學習情況不好的學生,我會從基礎知識講起,實行“個別指導”,要求其掌握勾股定理的基本內容,會做一些簡單的證明題。另外,我還會讓兩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相互交流,取其之長,補己之短,并自主制定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對數學學科具備正確的認知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讓自主學習能力落葉生根。所以,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要對學生的心理變化和自主學習的意義有深刻的認知,從而不斷優化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栗錫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試題與研究,2018(12):31.
[2]魏媛媛.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J].新課程(中),2018(0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