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韻
摘 要:反思是對行為過程的回顧、深思,是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必要的教學反思能夠讓教學活動進入到更優化的狀態,讓學生和教師實現共同的發展和成長。基于此,本文將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依據,并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轉變教學觀念、思考教學方法、實施學生反饋三個維度出發,來分析初中數學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科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反思;方法;策略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深入,教學反思已經成為新課程改革迫切的需要和內在的召喚,因為教學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教學高效發展中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然而現階段仍有初中數學教師沒有認識到教學反思的重要性,也缺少科學的反思方法和策略。所以,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需要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展開大膽的思考和探索,對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進行重組,開展深度、高效的教學反思。
一、轉變教學觀念,進行自省自診
反思從本質上來講就是“自我揭短”,只有對教學反思有清醒認知和正確觀念,才能夠實現深度的反思并從中實現自我提升。因此,初中數學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轉變過去傳統落后的教學觀念,樹立科學且先進的教學思想以指引教學活動和行為的產生,促使教師提升自我教學意識,緊跟時代的步伐,學會正視自身,進行必要的自省自學,通過加強理論學習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能力和素養,同時也要進行自省自診,從教學問題入手去挖掘隱藏在背后的種種問題,讓教學反思可以更加科學有效。
例如,在教授《有理數的加減》時,筆者將本節課程設置為兩個課時,在第一個課時中,筆者會觀察學生們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們的掌握水平,同時,在教學中,筆者主要以基礎知識為教學目標,鞏固學生們的學習基礎。課程結束后,筆者會針對教學內容進行反思,并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進行完善,加強教學指導,幫助學生們進一步理解課程知識。這樣,筆者通過轉變教學觀念,進行自省自診,提升了教學的效果。
二、思考教學方法,反思教學行為
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通常直接影響學生學習和課堂教學的最終效果,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與實施,傳統的教學方法必須要退出歷史舞臺,將更多創新的教學方法引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廣大的初中數學教師立足于實際的教學活動和過程,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思考教學方法選擇、運用和實施過程中的具體情況,包括適用范圍、學生反應、實際效果等等,進而反思教學的行為,把握好課堂教學的節奏,并及時對數學教學進行調整和優化。
例如,在教授《一元一次不等式》時,筆者先根據教材中設置了例題進行講解,讓學生們認識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求解方法,這時,筆者會給予學生們鞏固的時間,同時,筆者會在班級中巡視。在巡視的過程中,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問題向筆者進行求助,面對學生們的求助,筆者會及時給予幫助,并利用這個環節了解學生們的問題。課程結束后,筆者會反思教學方法與學生們出現問題之間的聯系,并及時改進教學方法。這樣,筆者通過思考教學方法,反思教學行為,優化了教學方法。
三、實施學生反饋,拓展反思渠道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教師的教應該服從于學生的學,讓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和認知思維規律,讓學生實現深度的學習和全面的發展。所以,初中數學教師的教學反思應該包括學生的共同反思,以拓展反思的渠道。具體來說,教師需教會學生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行為進行整體性的反思,以促使學生的不但反思和不斷進步;此外,要讓學生從教學內容、授課方式、教學進度、課堂組織等方面做出評價,教師便可以據此來實施學生反饋,拓展反思的渠道,了解自己教學上的有點和不足,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課程教學結束后,筆者會利用兩分鐘時間向學生們了解一些關于課堂教學的情況,主要讓學生們反饋一些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學生吸收、消化知識的空間是否充足,教學過程中是否存在知識點遺漏的地方。另外,筆者還會邀請同組教師進行聽課,觀察學生們的聽講狀態以及筆者的教學方法,然后,再根據聽課教師的反饋來了解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會耐心處理,或向同組教師進行討教,改善課堂教學方法,完善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這樣,筆者通過實施學生反饋,拓展了反思渠道。
總而言之,教學反思是整個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要和關鍵的一部分,關乎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升。因此,無論教育教學怎樣的發展和變化,廣大的初中數學教師都應當順應課程改革發展的要求,拋開落后觀念和思想的束縛,以科學的教育理念作為指引,從現實教學情況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出發,通過轉變教學觀念、思考教學方法、實施學生反饋等途徑的實施,來加強初中數學教學反思,將教師的潛意識活動納入到有意識活動之中,從而切實提升整個初中數學教學的喲有效性,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峰.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反思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32):146.
[2]彭維宏.淺談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師的教學反思[J].甘肅教育,2017(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