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翹翹
摘 要:閱讀是學生積累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重要途徑,因而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需要將閱讀教學作為自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進行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在教師的閱讀教學活動中積累足夠的知識,培養更多的能力。因為小學生的性格特征,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就需要讓自己的閱讀教學策略朝著趣味化的方向發展,如創設生動閱讀情境,展開有效師生互動以及組織親子閱讀活動。
關鍵詞:閱讀教學;趣味教學;小學語文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在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道路上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基礎階段,教師就需要發揮自己的作用,進而讓自己的語文教學效率得到提高。因為閱讀教學活動的質量是影響教師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因而教師必須要對其持以重視的態度。不僅如此,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還需要將自己的這一態度體現在自己的實際行動中。也就是說,教師要努力研究能夠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教學策略。
一、創設生動閱讀情境
閱讀氛圍對學生的閱讀狀態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則在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容易受外界影響的自制力。因為在小學低年級教師開展閱讀教學活動之前,學生基本上都處于娛樂的狀態。此時教師就需要用更有趣的存在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可以為學生進行生動閱讀情境的創設。為了做到這一點,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還需要借助各種教學工具的幫助,如多媒體、實物等。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有著積極的閱讀狀態。例如:在進行《黃山奇石》這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中,筆者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利用多媒體向他們展示了黃山的風景,尤其是那些千奇百怪的石頭圖片。當展示課本上出現名字的石頭照片時,如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筆者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石頭的名字,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去猜測是哪塊奇石。不僅如此,筆者還會向學生展示黃山上更多的奇石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想象來為其取出恰當的名字。這樣的話,學生為了辨認出奇石,他們首先就會非常積極地去展開文章的閱讀,并在此過程中收獲答案。筆者的課堂閱讀活動也因此呈現出活躍的氛圍。
二、展開有效師生互動
閱讀的主體是學生,因而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所采取的趣味閱讀教學策略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教師此時則需要處于引導者的角色。此時教師就需要努力地與學生展開互動。為了貼合學生的性格特征,互動的方式必須要豐富多彩,如趣味游戲、趣味問題、趣味競爭等。這樣的話,教師不僅能夠讓學生同時收獲知識和能力,還能夠讓學生與自身之間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愛屋及烏,輕松地接受教師的閱讀教學活動。例如:在進行《寒號鳥》這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之前,筆者就會讓學生進行預習活動,并且將自己在預習中的收獲和困惑記錄下來。在閱讀教學活動的一開始,筆者就為學生組織了一個“挑戰教師”的競爭活動。學生首先需要走上講臺說出自己的一個收獲,而且就自己的一個困惑向筆者進行提問,筆者則展開回答,并且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后下一名學生展開回答并且提出困惑。由此循環往復,當哪一方無法回答出對方的問題時,則活動結束,另一方獲得勝利。在此競爭活動中,學生就需要努力地就文章內容展開深入探究和思考,這樣他們才能夠挖掘出其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點,并因此為競爭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組織親子閱讀活動
學生的記憶力是有限的,因而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需要讓學生對自己在閱讀中所收獲的知識進行鞏固,此時他們就需要組織親子閱讀活動,進而得到家長的幫助。但即使有著家長的陪伴,學生的鞏固效率也無法得到提高,這是學生的年齡和性格所造成的,此時家長就需要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因素,如游戲、物質獎勵等。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將在課堂閱讀活動中的收獲講給家長聽,家長也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且對其進行督促。例如:在進行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之后,學生認識了“灰”、“阿”、“姨”等生字,并且了解到了青蛙一生的發展變化。筆者就要求學生回家之后將該故事講給家長聽,然后他們就可以和家長開啟相互提問的形式,進而通過比賽的方式來進行知識的鞏固和練習。在此過程中,家長可以和學生約定,輸了的那一方需要滿足贏了的那一方一個條件,進而讓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提高。為了保證這一環節的順利進行,筆者就會提前將學生的收獲通過網絡交流環境告訴家長。這樣的話,當學生忽略某些知識的時候,家長就能夠為他們及時補充。學生鞏固知識的效率也因此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總而言之,趣味閱讀教學策略是在“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下產生的,因為其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性格特征,能夠滿足低年級小學生的閱讀需求,進而輕松地被學生所接受。因而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就需要不斷地研究趣味閱讀教學策略,進而將趣味性融入到自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將自己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教師的閱讀教學活動中去,并因此收獲頗豐。
參考文獻:
[1]徐繪芬.如何進行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J].現代交際,2017(18):147.
[2]鄭玲.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2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