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群 陶新榮 楊柳青青
摘 要:相較于傳統意義上的高校幫扶工作,引入精準扶貧理念是夯實高校貧困生家訪工作的首要重點。高校家訪工作作為學校層面的一項顯性微觀管理制度,與學校其他管理制度相輔相成,以此促進高校的健康有序發展。同時高校貧困生家訪工作傳遞地不僅僅是對學生基本信息匯集,更是高校教師對學生的濃濃關愛之情。基于此,本文擬從高校家庭工作模式下,以精準扶貧為核心與載體,研究高校貧困生家訪工作與精準扶貧在現實需求上的契合點,探求以精準扶貧為指導,加強高校貧困生家庭家訪工作的必然舉措。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家訪;精準扶貧
“青年是中國的未來和希望,大學及教師對青年的成長成才發揮著引領示范的作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1]目前,學校、家庭和社會各個方面都關心著青年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高校家訪工作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舉措,尤其在高校貧困學生中開展精準扶貧,更是進一步完善“育人為本,立德樹人”的具體范例。通過家訪工作,讓貧困學生心中有溫暖,并切實感到學校的關懷,亦可提升學生家長對學生在校思想狀況、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的認知度和參與度。
一、高校家訪工作的目的
一方面,加強家庭與學校聯系,構建長效聯系機制。家訪,是高校教師與學生家庭及家長聯系和溝通的助推劑,是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合力育人的有效措施。高校學生眾多,師生比例相差較大,教師在教學、管理和科研三方面任務日趨繁重,在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老師很難保證與每一位學生家長進行面對面溝通交流學生的思想、學習情況。因此,每年寒暑假集中組隊的家訪有效地緩解了這種局面。同時,通過面對面的專訪,教師利用科研出差、回家探親順訪等形式,建立高校教育與學生家庭共同管理、關心、服務學生的立體模式,對于高校大學生成長成才以及提升思想政治管理實效性意義重大。
另一方面,落實高校資助政策,促進資助工作提升。家庭困難的學生不光面臨著吃不起飯、交不起學費的問題,更有甚者還會出現心理自卑、學習下降、沒有自信心、人際交往間等隱性問題凸顯。黨和國家莊嚴承諾:“不讓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失學,”家訪工作是了解學生家庭狀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2]通過家訪,精準核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了解低保家庭情況,提升資助精細化管理水平,夯實育人理念,讓政府、學校、家庭廣泛參與資助工作,建立社會、家庭、學校、教師之間的信任,打通資助育人“最后一公里”,促進高校資助工作整體提升。
二、精準扶貧理念的闡釋
何謂精準扶貧?習總書記對此作出了明確回答:“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都要提高精準度,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3]精準是精準扶貧的思想內核,從扶貧的目的及具體實施方式上分析,精準扶貧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精準認定、精準幫扶、精準管理。
1. 精準認定
精準認定就是實施行之有效的的方式將貧困家庭和人口準確地認定出來,同時集中精力找準這些家庭或人口致貧的決定性因素,這是精準扶貧的原始階段,是關鍵性的一步。
特別是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過往在扶貧工作贏得的成就,從整體上看,今日中國的貧困人口看似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極端貧困者已不多見,而且這一部分人口能很快地被識別。關鍵是存在著大量的相對貧困人口,收入差距不大,扶貧規模的有限性要求能在這些人群中采取科學民主的方法識別出最困難的人群,而精準化理念就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
2. 精準幫扶
精準幫扶是要解決以往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只重整體不重個體的現實問題:如方式簡單統一,集中連片區域幫扶措施統一,忽視了貧困地區和貧困對象自身的獨特性與差異性現象,沒有充分考慮致貧原因,因而導致有些貧困家庭被幫扶政策排斥在外。
因此精準幫扶是指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考慮每個貧困家庭的致貧原因,精準到個人,根據不同的實際致貧原因,因人而異地采取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制定精確的幫扶計劃,再集中集體的力量從根本上消除致貧的關鍵因素與脫貧的障礙因素。這種精準化可以依據貧困地區和貧困者自身的實際情況展開工作,實事求是地進行,防止了一刀切等不合時宜的方法,既能避免國家扶貧資源的浪費,又能起到真正的幫扶效果。
3.精準管理
精準管理實質上是一種動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是建立在原有的扶貧管理措施基礎上的,只是精準化體現了信息隨著時間、扶貧成效及被幫扶地區及個人的動態變化而及時變更。具體操作程序為:首先給經過精準識別出的貧困家庭與個人建檔立卡,提供貧困家庭的基本狀況、致貧原因以及具體的幫扶措施等各方面的信息,然后在動態的扶持過程中,密切關注貧困者貧困狀況的實際變化,根據信息系統的監控結果及早反饋出最新的咨訊,這意味著要根據獲取的動態信息精準判斷出原有幫扶者中已經脫貧的貧困家庭和人口,并將他們調整出去,進而再次識別出那些新出現的貧困者,從而有效保持扶貧的精準性。
從以上三個方面出發,精準扶貧要達到的最終成效可歸納為:扶貧對象要精準、措施到人要精準、經費使用要精準。
三、以精準扶貧助推高校家訪工作的構建
要實現精準扶貧,推動高校家訪工作的構建,依據高校目前的實際情況,具體措施縷述如下:
1.不斷夯實精準扶貧政策,提升高校家訪工作的服務理念
依據前述的對精準扶貧概念的理解,目前的高校貧困生的評定也應該有所創新。要改變過去單一的僅憑個人和家庭年收支情況來識別高校貧困學生的方法,而要采用多維度貧困生標準。貧困標準的設定可依據學生家庭的收入、健康、教育、生存能力等方面來考慮,力求真實地反映出貧困生的貧困狀況和致貧原因,能有效避免精準扶貧逐漸產生的遞減效應。[4]以高校家訪工作為例,目前高校存在相當數量的貧困生,由于家庭背景和個人性格參差不齊,給再多的經濟補助,只能緩解一時之困,也只是治標不治本,沒能從根本上給予他過好生活的途徑。若能在家訪時激勵學生擴展兼職渠道,鼓勵當兵入伍緩解經濟困難,鞭策其刻苦學習獲得獎學金來保證經濟無虞等方法來發揮他自己本身具有的優勢,讓其認識到并有能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精準扶貧資助精準到人,促進高校家訪工作的實效
高校應該積極探索貧困學生的受益機制。精準扶貧要采用綜合性思維,在資助資金的使用上,不能一味遵從設定的某個貧困生,因為依據以往貧困學生庫的經驗,有些精準扶貧是需要貧困生自己提供相應資料的,這就人為地設置了障礙,不僅要依據當地貧困生的實際情況,更要精確到貧困生家庭的生存狀況。精準扶貧在資助使用安排上應能做到資金到人方式,并且采取有效的監督管理,從上至下監督資金的流向與使用,讓資助資金起到應有的作用,而不至于成為某些貧困學生炫耀的資本,也不能成為貧困生的日常交際花費。合而觀之,精準扶貧離不開高校家訪工作的一手資料,需通過深入家訪,面對面交流,用心感悟,真真切切地點對點幫扶確有所需之家庭,不使家訪工作流于形式,乏善可陳。
3.創新精準扶貧手段,以利于高校家訪工作的有序開展
在精準扶貧手段上要有所創新與突破,要以提升能力為目的,讓貧困生真正受益而又不會面臨太大的經濟與學業層面的困難。例如在貧困生經濟和學習無憂的基礎上,做好學生的職業規劃,積極鼓勵從事兼職工作。既可彌補貧困之所缺,又可實現自力更生,還可為高校老師在精準扶貧工作上提供能力服務的借鑒。目前貧困學生除了因健康原因、家庭環境的局限等致貧外,相當多的貧困學生是由于家庭生存能力的不足而導致貧困。若高校輔導員能深入貧困生家庭,進行實際高校家訪工作,從存在技能上提供幫助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從物質上進行扶貧,又從精神上扶貧,不僅是進行針對性的職業規劃,此外,還需要進行心理輔導,加強自我意識與個人價值的認識與培養,再輔之以就業渠道的拓展,高校家訪精準扶貧的幫助,應該會有更好的效果。
綜而述之,在高校家訪工作的建設中,要不斷豐富精準扶貧的踐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起到“潤物細無聲”的影響。[5]家訪工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外的延續,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拓了全新的戰斗堡壘,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趨于深遠層次發展。國家應以抓石有印,踏石有痕的決心將高校家訪工作具體任務切實地落實到每所高校,使得家訪工作更加制度化、常態化。
參考文獻:
[1] 張爍.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
[2] 張意.高校貧困生家訪實效性提升路徑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11):112-114.
[3] 習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時強調: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中國政府網,2015年1月21日,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1/content_2807769.htm.
[4] 葉普萬.貧困概念及類型研究述評[J] .經濟學動態,2006(7):67.
[5] 李丹,任思琦,王昌齡.新形勢下高校家訪工作的現狀和解決對策研究[J].教育教法探討與實踐,2018(4):233-234.
基金項目:
本文為“湖北省高校實踐育人特色項目一般資助項目”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張葉群(1991-),女,甘肅定西人,研究生,武昌理工學院城市建設學院,助教,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黨務管理方面的研究。
陶新榮(1975-),男,湖北武漢人,法學碩士,武昌理工學院城市建設學院黨總支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楊柳青青(1993-),女,湖北恩施人,研究生,武昌理工學院城市建設學院,助教,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工作方面的研究。